三首詩詞詮釋一生,看一代大文豪的潮起潮落

文|墨書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這一首詞是在熙寧九年八月十五日,蘇軾與朋友相聚於超然臺上,因為想念濟南的蘇轍,所寫下的一首流芳百世的《水調歌頭》,這也成了蘇軾人生的代表作。

寫這一首詞的時間,也是蘇軾人生承上接下的一個節點,蘇軾人生上半場,大大小小的波瀾經歷無數,也算是顛沛流離,人生事業有成,更期待著人生下半場未知的精彩,但是遺憾的是,蘇軾的後半經歷的,也將是那無盡的痛苦以及不同於世俗的風景。

三首詩詞詮釋一生,看一代大文豪的潮起潮落

一:一代文豪的誕生

在宋仁宗景佑三年時,一向多霧的蜀地此日卻天氣放晴,氣溫舒適,端是一個難得的好天氣。

這一天,在眉州的眉山縣蘇家出生了一個嬰兒,這個嬰兒給蘇家帶來了不少的歡樂,而這個嬰兒就是蘇軾。

蘇軾是蘇家的第五個孩子,在蘇軾之前,蘇軾的母親生下兩個女兒都夭折了,後來生下了一個兒子景先,在三四歲時也夭折了,而他的姐姐是在景先夭折之後的第二年出生,而蘇軾出生時,他的父親蘇洵已經二十八歲。

誰也沒有想到,在眉山這個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以後將會在宋朝掀起軒然大波,而且大放異彩,成就非凡。

蘇軾七歲時開始讀書,八歲時進入私塾跟一個叫張易簡的道士學習,學校設在道觀裡面,蘇軾讀了三年左右,隨著張道士學習的百餘人中,惟蘇軾和陳太初最得老師器重。

在十歲左右,蘇軾從道觀退了學,十二歲時一直在外尋求功名的父親蘇洵,結束遊歷回到眉山,兄弟二人便開始和父親學習。

所以在那段時間,他們家經常會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年齡已到40歲的父親陪著兩個10來歲的孩童誦讀詩書。

兩個孩童,另一個自然是蘇軾的弟弟蘇轍,正是這樣“有趣詼諧”的一幕,卻塑造了史上著名的“三蘇”,在唐宋八大家中,他家三人就佔了三位。

蘇洵的脾氣不好,又望子成龍心切,比一般的父親對兒子教育都更為嚴苛一點,經常抽查兄弟兩個的功課,如果完不成作業,蘇軾哥倆就有被揍屁股的危險。

後來到了蘇軾十九歲時,娶了眉山縣的鄰縣青神縣的女子王弗為妻,王弗當時年齡十六歲。

王弗對於蘇軾來說,不僅是妻子的角色,更相當於左膀右臂,她幫婆婆持家,丈夫在外出入仕途時幫著分析人情世故。

王弗是一個聰明機敏沉穩大氣的人,在陪伴蘇軾的十年之中,為蘇軾的人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遺憾的是,蘇軾與他妻子的婚姻只維持了十年,蘇軾的婚姻維持十年左右,他的妻子不幸離世,這也成了蘇軾人生最悲傷的一件事情。

三首詩詞詮釋一生,看一代大文豪的潮起潮落

二:人生的兩次大悲之事

蘇軾給妻子撰寫墓誌銘的時候,情真意切,寫道:“君雖沒,其有與為婦,何傷乎?嗚呼哀哉。”

其中字字含淚,也流露出蘇軾錐心的疼痛,可見妻子王弗在蘇軾心中的地位,而在蘇軾妻子離開十年之後,蘇軾一次在夢中看到王弗,醒來之後,久久無法平靜,又提筆寫下了千古詩詞《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

如果說蘇軾妻子的離開是蘇軾感情中最大的痛,那麼烏臺詩案就是蘇軾人生事業上最大的低谷。

當時在朝中有兩個幫派,一個是以王安石為代表的革新派,一個是以歐陽修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而蘇軾正是站在保守派的陣營中。

蘇軾和王安石成了死對頭,又加上本身才華過於耀眼,就成了王安石革新派的眼中釘,革新派的人大興文字獄,陷害蘇軾,蘇軾也成了被重點照顧的靶子,更是朝廷政治的犧牲品。

就這樣,蘇軾經歷了人生最大的低谷“烏臺詩案”,烏臺詩案從宣判開始,也就是當年的八月十八日開始入獄,到十二月二十九日出獄,共四個月十二天。

對蘇軾而言,這四個月十二天的時間不亞於十年之久,也是他一生都難以忘記的噩夢。

而蘇軾能夠死裡逃生,除了他本身的運氣之外,更關鍵的是因為宋神宗的奶奶太皇太后。

有一天太皇太后幾天未見皇帝宋神宗,卻發現皇帝表情不對,就問他發生什麼事,宋神宗就把這些事情跟太皇太后說了。

太皇太后聽了之後就說:“當年新帝在位時,面露喜色的告訴我說‘朕今天為我的子孫尋得了兩位好的宰相人才,我現在老了不能用,可以把這兩個人才留給我的子孫了’。”

而太皇太后所說的兩個人才就是指蘇軾和蘇轍。

在太皇太后追問之下,宋神宗才說蘇軾現在正在被關押在御史臺的獄中,而太皇太后憂心忡忡的說:“只是寫了一首詩就入獄,開國百餘年都沒有這樣的例子,他只是受了小人的中傷,寫了幾首詩還不足以致死,我已經病成這樣,希望不要再發生冤案,以免傷了和氣。”

接下來幾天,太皇太后病情日漸加重,宋神宗便希望透過大赦天下為太皇太后求壽。

就這樣,在太皇太后的親自開口為蘇軾求情之下,蘇軾才得以逃脫,迎來了人生的一次重生。

正所謂

“死罪可免,活罪難逃”

,蘇軾逃了死罪,但是因為文字獄的事情免不了要受罰,於是被貶黃州,而這一次被貶黃州,也陰差陽錯成了蘇軾人生的另一次救贖。

三首詩詞詮釋一生,看一代大文豪的潮起潮落

三:人生的重生

原來蘇軾一心想要歸隱山林,想過上農民的平靜生活,但是人生漫漫長路中一直不得志,而在人生被貶黃州時,陰差陽錯之下弄了一塊地,才滿足了自己的農耕之願,並且蓋了一個草堂,取名為東坡雪堂,自號東坡。

於是,蘇東坡這個稱號便叫了起來。

他在黃州種地幾年之後,又看上了另外一塊地,就和幾個朋友一起去商談買地事宜。

那天天氣不錯,蘇軾等人並未準備雨具,結果途中淋雨,也是這一次特殊的經歷成就了另外一篇佳作《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一首詞非常特殊,不僅是詞的文采非常優秀,更包含了蘇軾面對人生的意境。

當他經歷了人生起起落落之後,便對紅塵世俗有了不一樣的灑脫和感悟,那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就將這份意境表達的淋漓盡致。

種了幾年地之後,宋神宗再次想到蘇軾,又將蘇軾召回,而蘇軾在五十歲左右時,重新被朝廷重用,此時政局變化,蘇軾也得以步步高昇。

蘇軾蘇轍都得以升任位高權重之職,而蘇軾這時卻無心眷戀仕途,多次請求外放,但皇帝卻終未允許。

在這一段時間,朝廷政權多變,而蘇軾也或多或少的受到連累,最後在六十三歲時,人生再次遭遇低谷,又被貶官海南。

海南雖然生活艱苦,但這次被貶海南,對一向樂觀的蘇軾來說,雖然環境惡劣,但是內心仍然除錯得當,也無異於一場神奇的人生經歷。

而且在海南時,蘇軾和當地鄰里鄉親關係處的極好,臨走時許多人紛紛上門道賀,恭喜他可以離開海南,而蘇軾這一次的離開,正是因為他在朝廷之中的對頭倒臺,朝廷大赦,他才得以有了變動。

蘇軾舊時的朋友都得以寬恕,一併北遷,蘇轍也被遷居嶽州,蘇軾也得以“量移永州”,後來又被轉往常州。

當蘇軾一家人坐船沿運河前往常州時,河岸兩地人們聽說大學士路經此地,都爭先恐後跑出家門,想要一睹風采,而蘇軾船隻路過時,運河兩岸人頭攢動,熱鬧異常,擠滿了圍觀的百姓。

這不僅是因為蘇軾的文采,更得益於蘇軾人生漂泊動盪幾十年時,不管位居各地都能與百姓打成一片,並且能夠建立功業的結果。

三首詩詞詮釋一生,看一代大文豪的潮起潮落

而蘇軾到達常州時,彷彿一場大夢,因為體力不支,便上書朝廷懇請退休,因為蘇軾下半生早就厭煩仕途,這一次終於如願以償。

但是這個訊息並未給蘇軾帶來多大的驚喜,因為蘇軾的身體狀況逐漸惡化,種種跡象表明,情況不容樂觀。

在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時,蘇軾永遠的離開了這個讓他喜憂參半的世界,一代文豪蘇軾人生就這樣落幕了。

縱觀蘇軾的人生,如同星辰般耀眼,如同大海一般有意蘊,演繹了不一樣的精彩,詮釋了不一樣的境界,可喜可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