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老鵝店,沿江人zan了近40年

早就聽朋友說過,沿江有一個“朱以高老鵝”。這家開了將近40年的店鋪,被新老食客口口相傳,慢慢成了當地一個家喻戶曉的美食招牌。

他家鵝肉有多好吃呢?據吃過的朋友描述,那是一種回味無窮的絕妙體驗:肉質緊實而不肥膩,入味卻又不軟爛。咬上一口,料汁裹著鵝肉在口腔中迸裂開來,唇齒留香。

話不多說,找個晴朗的日子,乘著晨光碟機車前往,沿途的林立高樓也成了尋味之旅的見證。然而,轉折來得猝不及防,尋味之路在一個小區門口戛然而止——大名鼎鼎的朱以高老鵝原來只是江岸水城小區一排商鋪中的一間。

一大早,這家不起眼的小店門口就排起了長隊。隊伍中大部分是家住附近的老顧客,也有和小北一樣慕名而來的新顧客。店面雖說不起眼,鵝肉的香味卻掩藏不住。站在等待的隊伍中,不自覺地就被店內飄來的肉香包圍。老顧客們向第一次來的人傳授老鵝的吃法,新顧客們一邊聽一邊嚥著口水,熱切地望向玻璃門上那扇小小的視窗。

九點整,店老闆胡師傅開門迎客了。

這家老鵝店,沿江人zan了近40年

△排隊買鵝的顧客們

“半隻鵝,切一下。”

“來個鵝四件,兩個翅膀兩個腳。”

胡師傅的妻子負責賣貨,她動作麻利,切鵝、碼肉、放料汁……一連串動作一氣呵成。胡師傅負責滷鵝,夫妻二人分工明確,忙碌而又有嫻熟地工作著。

“你們每天這麼忙,怎麼不招幾個幫手或學徒呢?”聽到小北這麼問,胡師傅笑了笑說:“我家是傳統的老手藝,年輕人沒幾個能吃得了這份苦。我兒子也是90後,嫌在店裡賣貨太累,現在也出去上班了。”

這家老鵝店,沿江人zan了近40年

△胡師傅在滷鵝

這家老鵝店,沿江人zan了近40年

△胡師傅的妻子在斬鴨子

在2007年接下這間店鋪之前,胡師傅還只是朱以高老先生的供貨商。朱以高是老一輩的沿江人,1984年開了這家老鵝店,每天騎著腳踏車,從附近農民家裡收鵝。朱老對鵝的品質十分挑剔,必須要吃糧食和草長大,不能圈養,且要保證生長週期在130-150天之間。這些要求,胡師傅都能滿足。

當年還是“小胡”的胡師傅誠實厚道、勤奮好學,和朱老先生一樣,寧可少賺錢,也要把鵝的品質放在第一位。或許在這位年輕人的身上,朱老先生看見了當初的自己,他把“小胡”收作自己多年來唯一一個徒弟,並在年邁時將制鵝秘方連同店鋪一起傳給了他。

這家老鵝店,沿江人zan了近40年

△忙碌間隙的胡師傅

開這樣一家小店遠沒有想象中的悠閒,需要的不僅是自律,更是日復一日的堅守。連續十多年,除了每年過年前後的一個月,胡師傅幾乎從未休息過。他和妻子每天五點鐘起床,五點半開工,把一天的日程排得很滿。

胡師傅用的大鐵鍋是當年朱以高老先生留下的,多少水、多少隻鵝、放多少調料,都是滷鵝的秘密。這麼多年過去了,唯一變化的,是從燒柴火煮,變成了燃氣。

這家老鵝店,沿江人zan了近40年

一天限定兩鍋鵝,一般賣到下午三四點,鵝肉就全部售罄了。當天的鵝肉賣完之後,胡師傅稍作休息,便會開車去安徽滁州選第二天的鵝。

為什麼要去滁州選鵝?胡師傅說,想要滷出好吃的鵝,品質一定要過關。擁有多年經驗的他,只需要瞄一眼地上跑的鵝,就知道是草鵝還是飼料鵝。為了買到品質優秀的鵝,胡師傅跑遍了全國各地,嘗試過一遍之後,發現還是滁州的鵝地道好吃。

每天挑好三四十隻鵝,處理完再用冰塊保鮮,開車帶回。到家之後依然會親手再次清洗,精細地拔一遍毛。因為常年浸泡在水裡,胡師傅的手指粗大通紅,他說:“朱老把店鋪交給我時,只交代了兩件事,一個是品質、一個是衛生。所以,親手選鵝、洗鵝的步驟必不可少。”

這家老鵝店,沿江人zan了近40年

就是憑著這種工匠精神,胡師傅一路堅守至今。他笑著說,自己一生只會做滷鵝這一件事。也不是沒想過開設分店,只是因為中央廚房的操作模式可能會影響滷鵝的品質,胡師傅果斷放棄了這一想法。如今,守著這家小小的店鋪,胡師傅已經非常滿足。“獲再多的獎、多少媒體來採訪,都抵不過新老顧客的喜愛。”

在新區,像胡師傅這樣十年如一日的勞動者還有很多,他們生而平凡,卻有屬於自己的堅守。不追名逐利、更不圖飛黃騰達,只是樸實地活著,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出幸福生活的每一天。

這家老鵝店,沿江人zan了近40年

素材來源 | 沿江街道

文 | 邢琦爭

編輯 | 鄭好

釋出 | 苗鑫

稽核 | 劉雲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