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甜食界的扛把子,能讓西安人早起的秘密都在這兒了!

“每天叫西安人的不是鬧鐘,而是起晚了就吃不到的甑糕。”

甑糕(甑,zèng。關中方言中為韻腹高母音,讀作zìng,訛作jìng。)是西安和關中地區特有的傳統風味小吃。用糯米、紅棗或蜜棗、紅豆等為原料,用“甑”蒸製成的“糕”,故名甑糕。現在的甑糕已經加入了西安人的早餐列表,一口甑糕,開啟甜蜜的一天。

被稱為甜食界的扛把子,能讓西安人早起的秘密都在這兒了!

當年很火的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中,就帶火了陝西美食甑糕。它在劇裡出鏡次數真的一個巴掌都數不過來,每當周瑩少奶奶幸福地吃著的時候,在看劇的我們彷佛也能感受到那甑糕的美味。熱騰騰的甑糕米棗交融,色澤鮮潤,綿軟粘甜,口感方面更是無可挑剔!

甑糕有點像包裹餡料的糯米糕。不同於那種一層一層物料分明的切糕,甑糕中的棗子即使去了核,也是基本保持其完整的樣子。在經過整個的加工過程之後,被師傅舀出放在飯盒裡的甑糕,好像知道自己將要完成作為美味的光榮使命:要入口的棗搖搖欲墜地保持著自己的身形,就在接觸牙齒的那一瞬間化成棗味濃汁,和入口的糯米完美地交融在一起;紅豆沙、葡萄乾、核桃仁再偶爾參與其中,即便都是軟軟黏黏,可是口味還是有點區別的,給咀嚼也增加了些許樂趣。

被稱為甜食界的扛把子,能讓西安人早起的秘密都在這兒了!

甑糕,為什麼叫甑糕?這名字是起源於他們製作糕點的所用的儀器。甑,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蒸器,底部有許多透蒸汽的孔格,置於鬲(古代炊器,用於燒煮或烹炒的鍋,特指類似於鼎狀的炊具)上蒸煮,如同現代的蒸鍋。原為陶製,後有銅製、鐵製等。

蒸甑糕時,將甑放在一個大口鍋上,鍋中添水,再將浸泡好的糯米、紅棗鋪在甑底。具體地說,要先鋪紅棗一層,再鋪糯米一層,如此一層夾一層鋪排整齊。鋪完後蓋上溼布和鍋蓋,用旺火燒開,上汽後取溼布灑上清水,反覆灑水三次,最後用文火燜蒸,五六小時後即可蒸成。

在西安當地,也是越來越多老師傅不願意做甑糕了。因為做甑糕真的是很辛苦。每天要很早起床備料,火燜制幾個小時。所以也越來越少年輕人願意繼承這種手工細活。

被稱為甜食界的扛把子,能讓西安人早起的秘密都在這兒了!

做甑糕要訣在四關:

一泡米,米是糯米,水是清水,浸一晌,米心泡開,淘洗數遍,去浮沫,瀝水分。

二裝甑,先棗子、葡萄乾,後米,一層鋪一層,一層比一層多,最後上面再鋪一層紅棗(蜜棗)、葡萄乾收頂。

三火功,一般是大火蒸約兩小時後改用慢火再蒸五、六小時。

四加水,一為甑內的棗米加溫水,使棗米交融,二為從放氣口給大口鍋加涼水,使鍋內產生熱氣衝入甑內。

所以製作一次甑糕,前前後後花費8小時,一點也不誇張!

好的甑糕吃起來口感不會硬,因為蒸的火候和用水量有講究。同樣也不會軟趴趴到沒嚼頭,出鍋時一定是糯米軟糯,紅棗肉爛。

被稱為甜食界的扛把子,能讓西安人早起的秘密都在這兒了!

這是一道費時費力的小吃,一般家庭加工的少。這又是一道選料十分考究的小吃,米要上等糯米,棗要上好紅棗。秦地秦嶺南北皆產上等糯米,陝北關中遍植棗樹,為這道小吃奠定了基礎、增加了底氣。這還是一道原料搭配非常科學的小吃,糯米粘軟,紅棗香甜,隔水而蒸,相互融合,米中浸棗甜,棗中蘊米香,其味棗香濃郁、軟糯粘甜。米能果腹,大棗有益氣補血、養腎安神之功效,實是一種滋補養生食品。

陝西關中人大都好“甑糕”這一口,隔三差五地以其為早點,與其它的鹹辣酸的早點相間,蠻是豐富。

甜食能讓人心情變好,西安人的專屬小甜蜜,從清早的一份甑糕開始,不來一份嗎?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