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了,上山挖野菜,別傻傻地分不清,看看這個……”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山野、田間、空氣中,到處都有了春的氣息。在秦嶺南北,春風喚醒了沉睡的草木,暖風拂面,處處一片勃勃生機。你、我,可有了擁抱春天的衝動?出門去踏青,感受春天。這時,你可曾想著,採一把野菜,品嚐品嚐春天的味道呢?

如你有意,那麼,就請跟著我,去認一認秦嶺一帶,都有哪些野菜?

“春天到了,上山挖野菜,別傻傻地分不清,看看這個……”

米米蒿又叫米蒿蒿,是早春時節的一種野菜。細如青蒿,常生長在麥田或空閒地。二月二,龍抬頭。當大多野菜才剛剛萌發,米米蒿正嫩綠,秀色可餐。用開水將米米蒿焯燙後,擠掉水分,切碎和麵揉勻,做成菜面,筋瓤適宜、清香可口。米米蒿也可拌上面下鍋蒸,做成麥飯。

“春天到了,上山挖野菜,別傻傻地分不清,看看這個……”

薺菜

又名薺薺菜,葉片和蒲公英葉片相似,邊緣有明顯鋸齒,葉面佈滿細小的絨毛。薺菜吃法多樣,如清炒、煮湯、涼拌、包餃子等。薺菜喜大油,和大肉一起包餃子,清香可口,唇齒留香。薺菜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具有和脾、利水的功效。

“春天到了,上山挖野菜,別傻傻地分不清,看看這個……”

白蒿

學名茵陳,在中藥界被列為上品。古人這樣描述:“似蓬蒿而葉緊細,秋後莖枯,經冬不死,至春又生。”嫩芽、幼苗可作菜蔬,也可作中藥,需早春採摘。有詩句:三月茵陳四月蒿,傳與後人要記牢。三月茵陳能治病,四月青蒿當柴燒。將它焯一下,切碎,和麵揉勻,做成菜面,氣味清香,挺筋道。也可以拌麵蒸制,做成麥飯。中醫觀點中,茵陳清利溼熱、利膽退黃。

“春天到了,上山挖野菜,別傻傻地分不清,看看這個……”

艾草

菊科蒿屬植物,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株有濃郁香氣。嫩芽及幼苗可作菜蔬。與艾草一樣,可做成菜面,氣味芬芳,十分筋道。端午時節,艾草會長到1米左右,關中地區家家戶戶會在門口懸掛或插上它,以保佑家人吉祥平安。艾葉曬乾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

“春天到了,上山挖野菜,別傻傻地分不清,看看這個……”

蒲公英

別名婆婆丁,關中一帶叫它“姑姑等”,種類比較多。多年生草本,根圓錐狀,表面棕褐色,葉邊緣具波狀齒或羽狀深裂。蒲公英開黃花,花期短。之後,花苞閉合開始孕育種子,種子成熟後,它會“第二次開花”:種子上白色的毛,像絨球一樣,開在花葶頂端,很具觀賞性。未開花的蒲公英,是營養價值高的野菜。用開水焯燙後,可以涼拌或做湯。味道微苦、耐嚼,有清香味。姑姑等有藥用價值,可以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春天到了,上山挖野菜,別傻傻地分不清,看看這個……”

構樹穗

也叫構棒或構棒槌,構樹的雄性花序,顏色暗綠。看起來,有點像毛毛蟲。清代《花鏡》上說:“三月開花,即成長穗,似柳花而無實。”

淘洗乾淨後,拌上面粉,上鍋蒸20分鐘,做成麥飯。有吃過的人說,比肉還香。也可涼拌、炒菜、做湯。

“春天到了,上山挖野菜,別傻傻地分不清,看看這個……”

刺龍苞

是楤木的芽苞,一般在3—4月採摘。刺龍苞可涼拌、清炒、煲湯。作為蔬菜食用,不僅清香獨特,味美可口,且營養豐富,有“山野菜之王”的美譽。中醫認為刺龍苞有補氣安神、強精滋腎等功能。

“春天到了,上山挖野菜,別傻傻地分不清,看看這個……”

麥瓶草

秦嶺北麓一帶稱其為“麥瓶兒”。常生於麥田中,植株矮小,小花粉紅色,果實像淨瓶,很是漂亮。麥瓶草幼苗可以作為野菜吃。肥嫩的葉片、幼莖,略澀中帶有甘甜。農村人用這種野菜和麵條一起煮,因此,也被叫做麵條菜。也可涼拌。麥瓶草可以入藥,具有養陰、清熱、止血、調經之功效。

“春天到了,上山挖野菜,別傻傻地分不清,看看這個……”

車前草

關中地區有叫“車軲轆”或“車軲輪”的。根莖短。葉基生,呈蓮座狀。葉子有點像牛耳朵。幼苗可食。4、5月間採摘幼嫩苗,沸水輕煮後,可涼拌、炒食。關中農村,常將它作為配菜,來做漿水。車前草具有利尿、清熱、明目、祛痰的功效。

“春天到了,上山挖野菜,別傻傻地分不清,看看這個……”

鵝兒腸

又名牛繁縷,別名鵝兒腸。《本草綱目》中說:“此草莖蔓甚繁,中有一縷,故名。俗呼鵝兒腸菜,象形也。”開小白花,石竹科,比較多,也好認。食用鵝兒腸菜,最好在開花以前摘其嫩芽。在關中農村,常用它作為配菜,來窩漿水。味道清淡,不苦不澀,沒有怪味。也可以焯一下涼拌吃,或炒著吃。鵝兒腸可以藥用,有清熱解毒、化瘀止痛的作用。

“春天到了,上山挖野菜,別傻傻地分不清,看看這個……”

狗牙瓣

學名佛甲草,又名狗牙菜。葉3片輪生,半圓形或橢圓形,綠綠透明的葉片光滑柔嫩,摸著有一種肉乎乎的感覺,花瓣淡黃色。作野菜食用,可涼拌,或清炒,還可用來包餃子。作為一味中藥材,具有清熱利溼、解毒消腫的功效。

“春天到了,上山挖野菜,別傻傻地分不清,看看這個……”

水芹菜

一般生於低溼地、淺水沼澤、河流岸邊。莖葉挺像芹菜,只是較低矮,稍有腥味。可作蔬菜食用,其味鮮美,性涼。關中農村,常用來窩漿水,味道挺特別。民間也作藥用,有治療高血壓、頭暈的功效。

“春天到了,上山挖野菜,別傻傻地分不清,看看這個……”

刺兒菜

也叫刺薊,關中一帶稱其“刺筋芽”。多年生草本,葉子多刺,無葉柄。常見於田間、地頭,小麥成熟前後,尤其多見。小時候,手不小心弄流血了,大人們即在附近找一兩片刺筋芽的葉子,揉碎後,敷在傷口上,很快見效。在春、夏季採幼嫩的刺兒菜,洗淨、切碎,和麵揉勻,做成菜面,味道上佳。一位朋友說,前幾年,他在西安見過一家麵館,用刺兒菜做成菜面,居然賣到一碗75元!也可用來炒食或者做湯。

“春天到了,上山挖野菜,別傻傻地分不清,看看這個……”

馬齒菜

學名馬齒莧,也叫螞蚱菜。生長於田間,平臥於地,葉片扁平、肥厚,似馬齒狀。馬齒菜口感脆嫩,有酸酸的味道。農村人常用它做成菜疙瘩,潤滑綿軟,十分可口。也有將其和麵,烙成餅或蒸成饅頭的。馬齒菜有清熱利溼、解毒消腫作用。

“春天到了,上山挖野菜,別傻傻地分不清,看看這個……”

魚腥草

古人描述魚腥草,說:“生溼地,山谷陰處亦能蔓生,葉如蕎麥而肥,莖紫赤色,……葉有腥氣,故俗稱:魚腥草。”作為野菜,魚腥草已有相當長的歷史。魚腥草又名折耳根、截兒根、蕺菜。漢中一帶有稱其為“臭老漢”的。常見的吃法是涼拌。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

“春天到了,上山挖野菜,別傻傻地分不清,看看這個……”

苦苣菜

又叫苦蕒菜。菊科一年生草本。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莖葉含白色乳漿。苦苣菜柔嫩多汁,味稍苦,性甘涼,適口性特別好。食用它以前最好能用沸水焯一下,去掉它的一些苦味。苦蕒菜還可以和麵後,蒸成菜疙瘩,口感潤滑,味道清香。苦苣菜入藥,具有清熱解毒、去腐化膿功能。

“春天到了,上山挖野菜,別傻傻地分不清,看看這個……”

灰灰菜

學名藜,又名灰條。莖直立,粗壯,有稜和綠色或紫紅色的條紋,多分枝。葉子背面有泛白的粉狀。灰灰菜幼苗和嫩莖葉是很常見的野菜。食用時,用沸水焯後,再用清水漂泡,可炒食、涼拌或做湯。灰灰菜可曬乾、貯藏,這樣,可以儲存多半年。吃時,用水浸泡,變軟後,用沸水焯燙,即可涼拌。吃灰灰菜有益腸道,有良好的減肥效果。瘦人可不要常吃哦。

“春天到了,上山挖野菜,別傻傻地分不清,看看這個……”

野莧菜

關中一帶稱其為“人漢菜”。生在田野、人家附近的雜草地,其嫩苗和嫩莖葉可食用。可炒、熗、拌、做湯、下麵條。但烹調時間不宜過長。野莧菜性涼,味微甘,含有豐富的水分。含鈣量豐富,且不含草酸,更容易鈣的吸收。

“春天到了,上山挖野菜,別傻傻地分不清,看看這個……”

地軟

地軟一般指普通念珠藻,又叫地木耳、地皮菜。雨後,地耳常出現在不受汙染的河邊草叢中、河灘地。暗黑色,有點象泡軟的黑木耳。輕輕撿拾、細心清洗泥沙,室外晾曬乾後,像木耳一樣隨用隨取。研究表明,地軟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其蛋白質含量高於雞蛋、木耳、銀耳等;總氨基酸含量與髮菜、香菇相近。常見的做法有:地軟炒雞蛋、地軟包子和地軟餃子。

“春天到了,上山挖野菜,別傻傻地分不清,看看這個……”

神仙涼粉

每到春、夏時節,藍田、長安山民常會到秦嶺山中,採摘當地人稱為“糜糜稍”(也有叫“糜子稍”)的葉子,用來製作神仙粉——一種特色涼粉。糜糜稍是一種多年生灌木,學名叫“二翅六道木”。喜陰怕曬,多在松柏樹下生長。它的葉子像辣椒葉,表面光滑,葉背銀光閃閃。神仙粉黑裡透紅、軟而透明,吃在嘴裡略帶苦味,可清熱瀉火、清肝明目。當地有“吃了神仙粉,神仙也不當”的說法。在秦嶺地區,還有不少山野菜,如花花裹兜(婆婆納)、掃帚菜(地膚)、紅筋菜、野茼蒿等,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以上介紹的這些野菜,有些食用有禁忌,請在採摘、食用前多作了解。

友情提醒一下:請珍惜、保護秦嶺野生植物。一句話:野菜雖好,請勿濫採、濫挖。

注:本文得到中國植物學會理事、省植物學會副理事長李思鋒研究員的指導和幫助。

供稿:文/田朝旭、桂書盡

圖: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