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鮮卑貴族的重重阻力,拓跋宏是如何巧妙化解實現漢化的!

改革的背後,必然意味著權謀智慧的較量。北魏,南北朝時期國祚最長的胡人政權,面對鮮卑貴族強烈的反抗,卻能平穩推行漢化改革,不得不歸功於孝文帝拓跋宏的睿智。

北魏,是由鮮卑胡人建立的北方政權,但在激盪四百年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卻是延續時間最長、統治最穩定、疆域僅次於西晉和前秦兩個短命王朝中最大的一個。

拓跋宏3歲太子,5歲即位,由馮太后臨朝攝政,23歲親政,成為北魏第7位皇帝。馮太后本身就是一位傑出的女性改革家,她推行改革重點是為了集權。但18年的攝政改革,對拓跋宏的執政理念產生了深遠影響。

面對鮮卑貴族的重重阻力,拓跋宏是如何巧妙化解實現漢化的!

作為一個疆域遼闊的胡人政權,由於鮮卑人的文明程度遠不及漢人,往往依靠部分漢人的智慧來維護其統治的穩定,這勢必導致內部胡漢之間的利益爭鬥。而作為想成為統一天下的雄主拓跋宏而言,滅掉南齊,不得不推行漢化改革。而這樣的改革,勢必動搖鮮卑貴族的利益根基,遭到強烈抵抗的阻力可想而知。那麼,拓跋宏要如何穩中求進呢?

第一件大事,就是遷都。

北魏的根基在平城(今山西大同),493年,孝文帝表面上因為平城氣候寒冷、六月飛雪、狂風不止、飛沙漫天,準備遷都洛陽。但他擔心文武官員不同意,直接提議南侵,頓時遭到以尚書拓跋澄為代表的鮮卑貴族的強烈反對,其言辭激烈,孝文帝一度暴怒說,國家是我的國家!但拓跋澄寧死也不願遷就,孝文帝很久才平息憤怒,最終還是選擇了讓步,緩和說,大家都應該說出自己的看法。

會後,孝文帝把拓跋澄單獨留下長談,說出了自己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也就是為了一統天下的大業,才得到拓跋澄的同意。

取得了反對派代表的擁護,孝文帝才光明正大地推進遷都程序,他巡行洛陽,並要親率大軍南征,群臣強烈反對,最後果真如其所想,與百官形成一種利益交換:他放棄南征,百官同意遷都。他又下詔,凡遷都洛陽的,免除3年賦稅。

特別是關於殯葬一事。他的發小、妹夫死時,大臣奏請他回平城參加葬禮。他又下令,將其夫妻二人均遷到洛陽安葬,並且以後都遵照執行,如果遷都前,丈夫死了葬於平城,那後來妻子死了隨葬平城;如果遷都後丈夫死了葬於洛陽,無論妻子先死後死,都隨葬洛陽。

第二件大事,就是移風易俗。

他對一個大臣說,我聽說北方人常言,北方風俗質樸、粗獷,怎麼會變得知書識禮、文質彬彬呢?我感到異常失望,朕遷都,還不是為了胡人子孫後代漸漸習染漢人良好的風俗習慣,長期待在北方,再遇到一個不喜歡詩書禮樂的國君的話,難免孤陋寡聞。大臣回答說,匈奴人金日磾如果不到漢朝,又怎麼能夠名垂青史呢?孝文帝聽了十分高興。

有了這樣的基礎,孝文帝下詔禁止士大夫和民眾穿胡服,儘管鮮卑人很不樂意。除此之外,他巡幸孔子廟,興辦學校,帶頭與漢人上等家族女孩兒通婚,廣泛收集散落民間的漢族書籍等等,從上到下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面對鮮卑貴族的重重阻力,拓跋宏是如何巧妙化解實現漢化的!

第三件大事,就是推廣“普通話”。

顯然,讓鮮卑人講“普通話”,這又是極度考驗孝文帝智慧的一件事。

他召叢集臣,問大家是希望朕遠追商周呢,還是想讓朕連魏晉都比不上?群臣當然回答希望超過前代。孝文帝接著問,那應當推行改革呢,還是因循守舊呢?

群臣不太明白他的目的,但顯然正確答案是推行改革。孝文帝步步深入,問是隻願意自己推行呢,還是希望傳於後世呢?群臣又附和說願意傳於後世。

孝文帝接著說,那既然大家都贊同,朕一下令改革,你們一定不可違背。群臣接著說,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到此時,孝文帝才丟擲他真實的目的,要求禁止使用鮮卑語,全部改用漢語。凡年齡30歲以上的,因為改起來難,可以寬容他們一些時間;但30歲以下的人,必須用漢語,否則就降職免官。大家同不同意啊?

事情都鋪墊到這個份上了,群臣即便為難,大多數也只能同意。只有大臣李衝,因為此前表示民族不同,語言不同,不應該強行統一,所以被貶,算是殺雞儆猴了。

面對鮮卑貴族的重重阻力,拓跋宏是如何巧妙化解實現漢化的!

與此同時,孝文帝藉機表示,昨天看到婦女還在穿胡服,你們為什麼不遵行我之前的詔令呢?如果我詔令不對,你們可以面對面說出來,而不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結果官員們紛紛磕頭謝罪。自此,從遷都,到移風易俗,到全國都說“普通話”,再到統一漢族的度量衡等等,一系列漢化措施有序在全國順利推行開來。

這一改革,歷史上稱為“北魏漢化”。他對大一統的中華民族大融合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