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賭局有點大:以飯局為賭場,以國運為籌碼,投擲了一次大賭注

寰海沸兮爭戰苦,風雲愁兮會龍虎。

四百年漢欲開基,項莊一劍何虛舞。

殊不知人心去暴秦,天意歸明主。

項王足底踏漢土,席上相看渾未悟。

北周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稱:後周,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奠定國基,由其子宇文覺在其侄子宇文護的擁立下正式建立。其實,從魏晉南北朝走向隋唐的大統一之時,就曾有過一場“山寨”版的鴻門宴。做東的一方以飯局為賭場,以國運為籌碼,投擲了一次大賭注。

這個賭局有點大:以飯局為賭場,以國運為籌碼,投擲了一次大賭注

北周武帝宇文邕瞄準塞北江南,計劃在兩年內一統江山,但卻在北伐的路上突然病倒了。即位的是武帝的大兒子北周宣帝宇文贇,並以楊堅為上柱國、大司馬,位望日隆。這人既沒有父輩的才能,而且,不務正業,最後,甚至五位皇后並立,此舉打破前趙皇帝劉聰“三後並立”的記錄,最終,在位兩年後就病故了。此時,岳丈楊堅掌握著朝中大權,伺機奪取皇位。

面對此景,北周文帝宇文泰的五個兒子決定邀請楊堅赴宴。五王決心已定,準備在這場“鴻門宴”上伺機刺殺權臣楊堅,以此,奪回宇文家的天下。楊堅明知五王早已設下埋伏,卻仍隻身前往,他覺得這五人早已被自己控制住了,翻不出多大浪花。即便,是一場刀光劍影的鴻門宴,甚至,也可能因此命喪當場,但是,驕傲的楊堅還是去了。

這個賭局有點大:以飯局為賭場,以國運為籌碼,投擲了一次大賭注

北周五王回到京城後,彷彿是籠中之鳥,失去了自由。訊息一出,天下紛紛議論,估計是楊堅要伺機奪權了。立刻有宇文泰的外甥尉遲迥,尉遲迥的侄子尉遲勤,王謙和皇帝的岳父司馬消難等多路兵馬一起起兵反抗。北周重臣和皇親國戚率領十萬大軍討伐楊堅,此次事件也被史書稱為“三方構難”。楊堅對這幫人的起兵全然沒放在眼裡,堅持隻身赴宴,其膽色可見非凡。

飯局在五王裡排行老大的趙王宇文招府上進行,他是北周文帝宇文泰第七子,孝閔帝宇文覺、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異母弟。按照鴻門宴的規矩,五王需要尋找一位“項莊來舞劍”,在大家推杯換盞之際“表演”劍術,等大家酒醉酣睡之時,再行“刺殺沛公”。隨著,一聲令下,五百將士亂刀“殺死沛公”,最終,完成大業。

可惜,宇文招等人沒有先祖的手段才能,臨開宴都沒找到“項莊”,無奈之下,五王之首宇文招決定親自行刺。宴會上幾番籌光交錯之後,宇文招端著瓜盤請楊堅吃西瓜,瓜盤遞到楊堅眼前,按說,應該趁機用小刀刺進對方的喉嚨一刀斃命。可是,懦弱的宇文招嘗試幾次後,沒膽量刺下去,“項莊”環節失敗了。

這個賭局有點大:以飯局為賭場,以國運為籌碼,投擲了一次大賭注

此時,赴宴者帶著忠實的“樊噲”到宴會上保護楊堅,“樊噲”之一元胄看出事有端倪,慌亂間挺身而出,扣刀上前對楊堅請安說:“相府有事,您不可久留。”趙王宇文招看狀不悅,呵斥元胄:“自己正與楊堅喝在興頭上,什麼時候輪到外人置喙。”並命元胄退下。可是,元胄非但沒有退下,瞪大眼睛與趙王四目相對。

趙王的氣勢弱了下去,錯失第一次發訊號的機會。

眼看著元胄要壞事,趙王假裝醉酒嘔吐,想佯裝到後廳安排勇士們下手。元胄識破趙王意思,伸出一隻手攙扶著酒醉的趙王回到座位上,亮出寶刀,緊緊的“護衛”住趙王,趙王一動不能動,假裝吐了幾次,都被元胄請回到座位上。趙王心裡恨得癢癢,這個程咬金壞我好事,趙王假裝撒酒瘋,說要喝水,讓元胄去廚房給自己拿水喝,元胄彷彿沒聽見,一動不動。

這時,事情出現了轉機。

這個賭局有點大:以飯局為賭場,以國運為籌碼,投擲了一次大賭注

五王中的滕王最後趕到,按照禮數,元胄需要上前請安迎接。元胄走到楊堅身邊時,小聲提醒他大事不好,讓他儘快回去。楊堅不以為然,心想他們又沒兵馬,還能怎麼造次。元胄見楊堅沒有起身的意思,再次上前勸說:“兵馬本來就是宇文家的,如果咱們命喪酒席,那麼,就什麼都沒了,只怕死在這一點意義都沒有。”

楊堅還是不信,迎接滕王后,回座位做好,繼續跟五王喝酒。警覺的元胄聽見內庭有人穿戴盔甲,知道真的不能再耽誤了。於是,上前對楊堅大聲說:“丞相您府上事情那麼多,怎能在此處消磨太久。”說完,拉起楊堅就往出跑。宇文招見勢不妙心裡急了,情急之中犯了一個錯誤,他本可以示意士兵去追,可是,趙王卻是自己起身就追。

之後,毫無“鬥爭經驗”的趙王,還沒跑到門口就被元胄攔回去了,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楊堅出逃。錯失時機醒悟時已晚,只留下滿腔悔恨。

這個賭局有點大:以飯局為賭場,以國運為籌碼,投擲了一次大賭注

最終,這場鴻門宴裡的“沛公”跑了,設宴之人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刺殺任務失敗的五王,第二天就被楊堅以莫須有的罪名逮捕,而且,砍了他們的人頭,沒過多久北周國號不復存在。楊堅經過“三方構難”後也不再猶豫了,逼迫年僅八歲的靜帝禪位於他,將國號改為“隋”,北周武王擺下的這場鴻門宴以失敗告終了。

其實,成功與失敗就在毫釐之間,可是,歷史是無法假設的。

參考資料:

【《隋書志》、《兩唐書志》、《周書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