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一塊石碑,讓他狠狠賺了一筆

蘇軾的一塊石碑,讓他狠狠賺了一筆

讀林語堂先生《蘇東坡傳》的時候,我一直將目光落在了蘇東坡哪些華麗的詩篇和人生經歷,卻忽略了整個傳記中一直存在的小故事,提起這個人物與蘇軾的光芒相比,他微不足道,甚至你百度一下,或許都沒有他的記錄。

如果不是研究蘇東坡人生經歷,不去了解中國地方縣誌,你幾乎找不到他的名字。

他叫苗仲先。

一個太守,第一個懂得用蘇東坡賺錢的太守。

公元1077年四月二十五日(北宋熙寧十年),蘇東坡被朝廷派往徐州做太守,在這裡他遇到了2個月的大洪水,這場洪水造成了苦難讓蘇東坡難以忘懷,身為父母官的他穿雨衣,著草鞋,在城上臨時搭就的草棚裡日夜指揮軍兵、民眾防泛搶險,禁止市民偷跑出城躲災。他與民風雨同舟,齊心協力救災,以身作則保城。儘管洪水迅猛,但老百姓始終毫不退縮,徐州城終於安然地度過了難關……。

洪水過後,朝廷撥款修築河南濮陽一帶的堤防,卻置徐州於不顧。蘇軾並不因徐州未遭破城之災而怠慢,仍然申奏朝廷,增高、加固徐州城垣。他說:“不可使徐人重被其患。”他帶領官員仔細察看水流的通道,在土堤之外另加木堤。

這樣,黃水若再氾濫,徐州也能安然無恙了。蘇軾如此關心徐州的安危,深得徐州人民的愛戴,於是百姓在當地修了個百尺高的建築,命名為“黃樓”。紀念這次洪災中蘇軾為百姓作出的貢獻。

對於這個名字,蘇軾帶著期望和高興之餘,提筆寫了篇紀念碑文。

一切看著挺不錯。

但光鮮生活的並沒有持續多久,作為王安石變法的反對者,2年後,蘇東坡就開始了他的流放之路。

最愛的徐州他待不下去了,他只能跟著朝廷的貶謫指令,帶著家眷一路南下,最後去了海南島。

在蘇軾被貶的日子裡,朝廷把他所有的文集、信件、石碑等一律毀壞,該燒的燒掉,燒不掉的砸爛,作為記錄蘇東坡豐功偉績的黃樓碑文自然也逃過不過被毀的命運。

當時的徐州太守把一塊蘇東坡寫的石碑投在附近的護城河裡藏了起來。大概10年之後,王安石變法失敗,朝廷和老百姓都忘記了禁令,而皇家也在蒐集蘇東坡的墨跡手稿,這個時候新任徐州太守苗仲先隆重出場了。

他聽說前任太守將蘇東坡寫的石碑丟到了河裡,嗅覺敏銳他立馬覺得發財的機會來了,於是他讓人把此石碑打撈上來,在夜裡暗中把那碑文拓了幾千份。此事過後,苗仲先忽然對同僚宣佈道:“為何我竟會忘記!禁止蘇東坡的碑文法令尚未取消,這個碑文還在,應當毀壞才是。”說完,當著同僚的面將這塊打撈起來的石碑給毀掉了。

這下好了,沒了原件,想看蘇軾的碑文怎麼辦?

好說,看拓本。

由於蘇軾拓本獨自一家,別無分店,拓本的價錢一下就翻了好幾倍。

短短几天,這個新太守就借蘇東坡狠狠發了一大筆橫財。

可惜的是,苗太守是發了財,但好好的一塊石碑就這麼永遠地被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