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了內閣,雍正皇帝為何還要設立軍機處?

清朝入關以來,在政治、經濟、法律等領域,全面對明朝的制度進行承襲(抄襲)。明朝有內閣,清朝也有內閣;明朝有《大明律令》,清朝有《大清律例》……不過,在經過長期的學習借鑑後,清朝也在某些方面進行了制度創新。

比如,雍正皇帝就創造性地發明了軍機處。

清朝有了內閣,雍正皇帝為何還要設立軍機處?

1729年,清朝出兵平定準噶爾部的叛亂。當時,雍正皇帝為方便處理軍政要務,在靠近養心殿的隆宗門設立軍機房。1732年,軍機房改為軍機處。入值軍機處的大臣,由皇帝挑選,由內閣、六部等機構抽調來的大臣兼任,被稱為軍機大臣。

軍機處最初的職能是跪受筆錄,承命擬旨。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軍機處的權力越來越重,已經變成了一個“掌書諭旨,綜軍國之要,以贊上治機務”的權權力中樞,即秉承皇帝的旨意辦理軍政事務——軍機大臣因此與內閣大學士一樣,被尊稱為中堂大人。內閣大學士有宰相之名,軍機大臣有宰相之實。

清朝有了內閣,雍正皇帝為何還要設立軍機處?

雍正皇帝為什麼要設計“軍機處”這一個機構出來呢?歸根結底一句話:更方便地將權力集中到他一個人之手。

在清朝創立之初,皇帝的權力受到了很大的制約。由滿洲貴族擔任的議政大臣,透過召開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方式,來參與軍國重務的處理。在議政王大臣會議上,皇帝本人也不能享受“一言九鼎”的權力。在清朝入關前後,由於戰爭頻繁,議政王大臣會議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清朝有了內閣,雍正皇帝為何還要設立軍機處?

可是,當清朝逐漸平定了中原,穩定了局勢後,皇帝與議政王大臣會議之間就難免發生了矛盾。順治皇帝和康熙皇帝採取的做法是,以內閣來處理軍政要務,抵消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影響。

1678年,皇太子胤礽患上了天花,讓康熙皇帝憂心忡忡。康熙皇帝全心全意陪伴在皇太子身邊,吩咐命令將所有的奏摺送到內閣處理。

清朝有了內閣,雍正皇帝為何還要設立軍機處?

不過,清朝始終沒有給內閣授予太大的權力,抵消議政王大臣會議影響的效果很有效。康熙皇帝隨即設立了南書房,選拔才品優長的漢人大臣入值。南書房位於乾清門西側,與康熙皇帝寢宮乾清宮相距很近。康熙皇帝能夠隨時與入值南書房的漢人大臣商議軍國大事。

這時候,南書房承擔了皇帝核心秘書的職責,類似於軍機處的前身。但它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問題。

清朝有了內閣,雍正皇帝為何還要設立軍機處?

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後,將它與奏摺制度相結合,逐步擴大了它的權力,對議政王大臣會議成功地實現了架空。在雍正皇帝之後,乾隆皇帝繼續增大軍機處的權力,使得它所承擔的職權,超過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內閣,成為全國政事的中樞。

在這情況下,議政王大臣會議成為了多餘。當乾隆皇帝再也無法忍受滿洲貴族們在議政王大臣會議上的嘮嘮叨叨後,乾脆將這一個早已名存實亡的制度予以廢除。

那麼,當軍機處的權力一再增加後,會不會尾大不掉,反過來影響到皇帝的權力呢?

清朝有了內閣,雍正皇帝為何還要設立軍機處?

事實上,這種危險是存在的。

乾隆時期,和珅長期擔任領班軍機大臣。和珅出臺了一項制度,規定“凡有奏摺,令具副本關會軍機處”,這就意味著,軍機處將會控制奏摺的流動,割斷了大臣透過奏摺向皇帝揭發彈劾軍機處劣行的資訊渠道,使得皇權在一定程度上被架空了。

這種現象,當然不會被皇帝接受。乾隆皇帝死後,嘉慶皇帝扳倒了和珅,立即廢除了這一條規定,避免了軍機處吞噬皇權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