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治陰虛內熱型疾病探源

灸治陰虛內熱型疾病探源

張新普指導: 傅傑英

1陰虛內熱型疾病可否灸治

歷代醫家對“熱證禁灸”與“熱證貴灸”的問題久有爭論, 如漢代張仲景指出熱證灸治可引起不良後果, 並告誡無論是陽盛的熱證或是陰虛的熱證, 均不宜用灸法。宋代《聖濟總錄》也指出: “若夫陽病灸之,則為大逆”。清代王孟英還提出了“灸可攻陰”之說,把灸法用於熱證視為畏途。近代還有不少針灸教材,也把熱證定為禁灸之列。故無論傷寒雜病, 凡涉及陽熱證者, 皆禁用灸治。然而通考《黃帝內經》全文, 並無“熱證禁灸”的條文, 卻有“熱病二十九灸”之說和熱證灸治的例項; 《大觀本草》《本經別錄》《本草綱目》等均稱灸能治百病; 《靈樞・官能》說“陰陽皆虛,火自當之”。《醫學入門》指出寒熱虛實, 均能灸之。《紅爐點雪》更是明確指出“灸法去病之功, 難以列舉, 凡虛實寒熱, 輕重遠近, 無往不宜”。《灸繩・灸賦》也持有同樣的說法。

在歷代醫著中, 不乏熱證用灸的病案, 如《備急千金要方》雲: “五臟熱及身體熱, 脈弦急者”、“治心實熱, 不能食, 胸中滿隔上逆氣悶熱”的灸治。《外科精要》雲: “背疽, 腫 痛甚, 因熱毒蘊結而熾盛, 用隔蒜灸而痛止”。《扁鵲心書》雲: “婦人產後, 熱不退, 恐漸成勞疾, 急灸臍下三百壯”。《保嬰撮要》雲: “一小兒, 腿內 赤, 大腫發熱, 此血熱內鬱而為膿耳, 當殺其勢, 用隔蒜灸法, 灼艾試艾熱, 移患處二十餘炷痛始減, 再移二十餘炷腫漸消。”《太平聖惠方》雲: “小兒熱毒風盛, 眼睛痛”的灸治。

其實, 認為艾灸之性大熱, 耗人津血的看法未必正確。《艾灸通說・艾火非燥》說: “今之醫家, 謂以灸乾耗血精者, 何足以語治病養生之術哉! ”艾火熱而非燥, 溫而能潤, “孤行雖微, 內治有力”, 能夠解表通裡, 消積化滯, 活血化瘀, 攻去瘕疝, 並能促進消化,增進食慾, 化生氣血; 火氣雖熱, 施之於外, 神應於內, 有如“火焙粟糕, 中心溫潤”, 並無傷津耗液之弊,卻有補陰和陽之功, 非但寒證可灸, “骨蒸癆瘵”, 陰虛之人, 以及“血精元氣虛乏”, 陰陽兩虛諸不足者,均可用之 [ 1] 。故疾無論寒熱, 證無論虛實, 體無論強弱, 可以根據機體的承載能力適當的施以艾灸療治。

2陰虛內熱型疾病灸治例項

“熱證貴灸”或“熱證宜灸”的觀點已被認可。醫家對實熱疾病用灸多有例項, 但虛熱疾病用灸也不乏其例。如《備急千金要方》雲: “消渴, 口乾不可忍者, 灸小腸俞百壯, 橫三間寸灸之”; “腰背不便, 筋攣痺縮, 虛熱閉塞, 灸第二十一椎, 兩邊相去各一寸五分, 隨年壯”; “消渴咽喉幹, 灸胃管下俞三穴百壯, 穴在背第八椎下, 橫三間寸灸之”。《集效方》雲: 灸勞法雲能治手足熱盜汗等症。《普濟方》也曾介紹肩井穴治骨蒸, 指出: “若人面熱帶赤色者, 灸之可瘥。”《針灸大成》中稱灸患門可治咳嗽遺精、盜汗等症。《續名醫醫案》雲: “一兒十四, 痘後腰脊痛, 不能俯仰, 午後潮熱, 此骨髓枯少, 水不勝火, 腎氣熱也, 灸崑崙穴、申脈穴各三壯, 又以六味地黃丸加獨活及補中益氣湯間服而愈。”《醫心方》雲: “灸消渴法: 灸關元一處。”《醫學綱目》“消渴: 小腸俞、陽池( 各灸之) 、廉泉( 出惡血方已) ”。《神灸經綸》所載灸治虛熱證如虛勞吐血灸上脘、肺俞、脾俞、腎俞、大陵、外關; 盜汗灸肺俞、復溜、噫嘻; 消渴灸承漿、支正、陽池、照海、腎俞、小腸俞及手足小指穴, 認為足發熱乃腎水虧耗或溼熱下注為患, 當灸湧泉、然谷。諸虛勞熱灸氣海、關元、膏肓、足三里、內關及崔氏四花穴; 傳屍勞瘵灸鬼眼( 腰眼) 、膏肓、三椎骨上並謂“傳屍勞瘵……百方難治, 惟灸可療”。可見灸治陰虛肺熱之勞瘵確有勝於藥力之功效, 併為後世反覆臨證所證實。其實陰虛內熱之癆瘵灸治, 古籍廣有載述。唐代崔知悌有《骨蒸病灸方》專著, 並稱: “嘗三十日灸活一十三人, 前後差者, 數過二百”。《針灸資生經》獨立勞瘵一節, 指出“灸勞法, 其壯手足心熱, 多盜汗, ……初發咳嗽,漸吐膿血”, 灸治累效。《針灸整合》有“骨蒸癆熱, 膏肓、足三里灸之”。《丹溪心法》載一醫案“治肺勞咯血, 發熱肌瘦, 灸肺俞五次”而瘳。現代的諸多文獻及《灸繩》、《謝錫亮灸法》等都有關於灸治肺結核或肺纖維化的報道。這也說明陰虛內熱型疾病並非絕不可灸。

肺癆在中醫學文獻中稱“屍疰”、“勞疰”、“骨蒸”、“勞瘵”等病名, 並有很多的關於病因病機和治療的論述。在整個病變過程, 以陰虛為本, 陰虛內熱或陰虛火旺為其病理基礎, 如《丹溪心法》“勞瘵主乎陰虛”。《醫門法律》雲: “陰虛者, 十常八九; 陽虛者,十之一二”。《小學》雲: “癆瘵陰虛”。《傅青主女科》雲: “勞症者, 陰虛陽亢也”。《醫學綱目》雲: “勞為熱症”。《醫林繩墨》雲: “陰常不足, 陽常有餘, 任意所為, 隨任所發, 而成癆瘵者多矣”。《壽世保元》雲: “夫陰虛火動, 勞瘵之痰, 由相火上乘肺金而成之也。傷其精則陰虛而火動, 耗其血則火亢而金虧”。《痰火點雪》雲: “夫痰火者, 癆瘵之病名。病之最酷者也, 然以病之先後言, 則火為痰之本, 痰為火之標, 而其陰虛,則又為致火致痰之本矣, 陰虛火動者, 蓋以一言而括進病之標本也”。《醫門法律》雲: “若勞心好色, 內傷真陰, 陰血既傷, 則陽氣偏盛, 而變為火矣, 是謂陰虛火旺癆瘵之證”。其治療原則《紅爐點雪》認為, “人之一身, 金水二髒, 不可暫傷, 蓋金為生化之源, 水為生生之本, 真陰既虧, 則火自偏盛, 則上炎灼金, 金目既傷, 則生化之源已息, 而水子何以借其胎養乎”, 又說“夫一水既虧, 則五火相煽, 火迫肺而為咳, ……真水曰涸, 亦為致火之胎”。《古今醫鑑》用“坎離膏治癆瘵陰虛發熱, 咳吐咯血等症”。《證治匯補》提出“滋陰降火是澄其源也”。《十藥神書》指出: “如嘔吐咯嗽血者, 須以花蕊石散主之, 大抵血熱則行, 血冷則凝, 見黑則止, 此其理也”。用滋陰、瀉火、涼血來治療肺癆也說明陰虛內熱或陰虛火旺為本病重要證候。肺癆患者的體質也基本屬於陰虛體質, 苗凌娜將其分為陰虛質( 此型見於肺結核早期) ; 陰虛火旺質( 此型見於肺結核的進展期) ; 氣陰兩虛質( 此型見於肺結核的恢復期) ; 陰陽兩虛( 此型見於肺結核晚期, 久病體質虛弱之人)[ 2]。

3陰虛內熱型疾病灸治審穴

灸法治療疾病的選穴至關重要, 故《神灸經綸》說“灸法要在明症審穴, 症不明則無以知其病之在陰在陽, 穴不審則多有誤於傷氣傷血, 必精心體究, 然後可收灸治之全功, 而見愈病之神速也! ”明確病證,瞭解體質, 審清穴性, 配伍恰當, 在虛熱型疾病灸治中可充分發揮“穴有各自之特長, 方有合群之妙用”。

風門: 又名熱穴, 《明堂灸經》雲: “若頻刺, 洩諸陽熱氣, 背永不發癰疽, 灸五壯。”《類經圖翼》雲: “此穴能瀉一身熱氣, 常灸之, 永無癰疽瘡疥等患。”《和漢三才圖會》雲: “善能瀉火, 常灸之可永不癰疽、疥瘡之患”。

肺俞: 五臟俞之一, 《類經圖翼》雲: “此穴主瀉五臟之熱, 與五臟俞治同”。《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雲:“治骨蒸勞, 肺痿咳嗽”。《針灸資生經》雲: “肺俞治寒熱喘滿、虛損口乾, 傳屍骨蒸, 肺痿咳嗽, 膏肓治羸瘦虛損, 夢中失精”。《灸法秘傳》雲: “久咳勞熱者灸肺俞”。

膏肓俞: 《類經圖翼》雲: “主治百病, 無所不療,虛羸瘦損, 五勞七傷諸病。”《針灸大成》雲: “人年二旬後方可灸此二穴, 仍灸三里二穴, 引火氣下行, 以固其本。”《針灸大全》雲: “凡灸此六穴, 亦要灸足三里, 以瀉火氣為妙。”《百症賦》雲: “癆祭傳屍、魄戶膏肓之路。”《循經考穴編》雲: “膏肓俞主五勞七傷, 諸虛百損, ……骨蒸盜汗, ……舉重失力, 四肢倦怠, 目眩頭暈, 脾胃虛弱……”。

四花: 為膈俞與膽俞兩穴的合稱, 《針灸聚英》雲: “傳屍骨蒸肺痿, 膏肓肺俞四花穴”; “崔知悌雲,灸骨蒸勞熱, 灸四花穴”。《針灸大成》雲: “傳屍骨蒸,肺痿: 膏肓、肺俞、四花穴。”《針灸四書》雲: “膏肓、肺俞、四花主治傳屍骨蒸, 肺痿”。《類經圖翼》雲: “此血會也, 諸血病者, 皆宜灸之。”《循經考穴編》雲: “膈俞主諸血癥妄行及產後敗血衝心, 骨蒸咳逆, 自汗盜汗……膽俞主胸脅痛, 乾嘔吐, 口苦咽於, 膽家一切症,亦治骨蒸勞熱……”。

腎俞: 五臟俞之一, 《扁鵲心書》雲: “凡一切大病於此灸二三百壯。蓋腎為一身之根蒂, 先天之真源,本牢則不死。”

從這些用穴規律可以看出灸治陰虛內熱型疾病由來已久。灸法在中國古代醫療保健曾發揮重要作用, 也證明其療效較為確切。

4拓展陰虛內熱型疾病的灸治

異病同治, 貴在拓展; 謹守病機, 通常達變; 效宗古法, 不泥古方; 取其精華, 靈活應用。陰虛燥熱的消渴病、虛熱的肺痿、陰虛火旺的肺癆、陰虛內熱型的痤瘡可以依其身體承受力, 精準選穴, 適當灸治, 那麼在其他疾病發展過程中存在陰虛內熱的病機, 想必也可以根據其自身特點來審穴考慮灸治。

《讀醫隨筆》雲: “大抵治病必先求邪氣之來路,而後能開邪氣之去路”。其“凡治病, 總宜使邪有出路”之論治思維是說中醫治病, 大凡當分有邪無邪,有邪者宜祛邪, 欲去邪, 必使其有逐出之路, 因勢利導, 祛邪而不傷正, 真正達到和諧之功。《溫病條辨》雲: “凡逐邪者, 隨其所在, 就近而逐之”; “逐邪者, 隨其性而宣洩之, 就其近而引導之”。虛熱疾病, 膀胱經施灸, 乃同氣相求, 以熱引熱, 可引邪外出。陰虛內熱型疾病, 本在陰虛, 標在虛熱, 虛熱對機體是“食氣”之“壯火”。《脾胃論》指出: “火與元氣不兩立, 一勝則一負”。因此, 導虛熱外出, 使津液回覆是其治則之一。

近年來, 國內外對艾灸的藥性作用、物理作用、區域性( 包括穴位) 作用, 艾灸對免疫系統、神經—內分泌—免疫網路系統、血液迴圈系統以及艾灸對機體代謝的調節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表明灸法可調整臟腑功能, 促進人體新陳代謝, 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 從而防病治病[ 3] 。透過現代大量臨床觀察, 灸法應用更為廣泛。如艾灸治療急性腮腺炎、急性乳腺炎、急性扁桃體炎、急性結膜炎、肺癆咯血、帶狀皰疹、丹毒等, 無論是實熱或陰虛內熱等證均能收到較為滿意療效, 且無任何副作用[ 4] 。李蕙等 [ 5] 綜述灸法治療熱證的臨床應用及實驗研究進展, 治療病症涉及內、外、皮、兒、五官、傳染等 20 餘種, 證型包括實熱證和虛熱證, 以及肺結核、糖尿病等。傅傑英[ 6]艾灸風門、肺俞、膏肓、四花、腎俞至深層溫暖, 表層熱紅, 從根本上改善陰虛體質的內熱, 從而減輕基於陰虛體質的痤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