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溝通的例項分析

只要是帶團隊,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我們就離不開向下溝通這個話題。技術管理者最挑戰的管理主題中,向下溝通也名列前茅,僅次於向上溝通、員工激勵和團隊凝聚力建設。

你是否會好奇,顯然我們和下級的溝通比和上級更頻繁,為什麼挑戰反而比向上溝通要小呢?

一個重要原因是,向下溝通,我們除了可以依靠非職權影響力之外,職權影響力也在發揮作用,因此,很多向下溝通的挑戰就被職權影響力化解了。

雖然大家都認為這是一個“向下溝通”的問題,但是如果我們脫開管理邏輯,單純去探討如何“溝通”,就會掉入“捨本逐末”的陷阱,導致在和員工溝通的時候很蒼白無力、收效甚微。

我們探討管理溝通問題的時候,需要有“管理邏輯”和“溝通方法”兩個層面的視角。所謂“管理邏輯”,就是首先弄清楚這是個什麼管理問題,並從管理角度來看完整的解決方案應該是什麼樣的,然後再來看“溝通”該如何來實施。兩者不能割裂開,甚至有的管理者出現了管理邏輯和溝通思路相背離的情況,就更加不應該了。

我們下面舉例來說明一下。

例 1:也許你會問,“如何和低績效員工做績效溝通?”

這顯然沒有意識到更重要的是績效管理本身,溝通只是績效管理的一環而已。所以要想解決低績效員工的績效溝通問題,首先要從績效管理入手,然後再來看如何實施溝通。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並沒有把績效溝通的話題,放在管理溝通這一章來討論。

例 2:也許你會問,“員工積極性不高,如何和他溝通呢?”

你不難發現,溝通效果好的話,的確可以對員工起到激勵的作用,但是這整體上是一個員工激勵的問題,溝通是不是最有效的手段呢?這需要我們從管理視角和溝通視角兩個層面來思考。

不要把管理問題單純看成是溝通問題,其實很大的比重是在管理邏輯上,需要我們從“角色認知”和“管理規劃”“團隊建設”“任務管理”的管理方法論上去思考整體解決方案。

今天給大家分享我付費看到的一篇關於『向下溝通』的文章,我結合著自己的經驗和理解做了一些調整。

向下溝通的場景和問題有很多,歸納一下四類問題特別集中:

第一類,如何批評員工

這是反饋最多的一類,常見的說法有:

A 的專案總是 delay,每次溝通她總是態度積極,表示一定改正,但行動上卻還是老樣子。我該怎麼批評她呢?

B 的工作做得很粗糙,不追求精益求精,只是做完而不是做好。我要怎麼批評他,才能讓他改正缺點,又不打擊他的幹勁兒呢?

C 的週報發的特別水,請假也不提前打招呼,我問她什麼原因,雖然她的解釋有一定道理,但是我還是想讓她改掉這些問題,有什麼辦法嗎?

公司實施彈性工作制,D 本來 10 點就到公司了,但發現其他人都沒有來,覺得不公平,以後他就故意來晚。結果造成部門的工作時間整體推遲,但是這又很難批評他一個人,你有什麼主意嗎?

E 不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發現問題後不主動跟進解決,總是推託說這不是他的問題。我平時也會跟他說要多擔當,但是沒有效果。該怎麼批評他,讓他改正缺點呢?

這類問題最為普遍,為什麼呢?

因為對於一個我們不認可的行為,第一反應就是認定『對方不應該』,於是,我們就要透過『批評』這樣的手段來『糾正他的錯誤』。所以你會發現,批評背後的真實意圖是『促其改變』。而很多管理者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因為他們所採取的手段和真正的意圖直接產生了矛盾,不但不能促使對方改變,甚至還封閉了對方改變的道路。

比如,一旦違背瞭如下三個批評的原則,“促其改變”的效果就很難達到:

人是 OK 的原則。即,對事不對人。批評事,不要打擊人,更不能給人貼標籤。

具體性原則。指出具體哪裡做的不好,讓對方容易認同。

面向未來的原則。體現負面的暫時性和過去時,並提供改變的“出口”。

那麼,具體應該怎麼批評呢?在教練領域有一個AID 批評法,大體上也遵循了上述原則,具體分為如下圖中的三步:

向下溝通的例項分析

但我還想問的是,在一個不符合我們期望的事件發生時,批評對方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比如前面案例中的一個問題,“我團隊的某個員工越過我和我的上級溝通”,那我就很想知道,你真正介意的是什麼呢?如果你只是希望自己和他們兩個的資訊是一致的,那隻要約定一個同步機制就好了,你需要批評下級員工嗎?所以你看,當你意圖從“你不想讓員工跨級彙報”變成了“我想讓我們三個人之間的資訊保持同步”後,批評員工就不再是最好的選擇了。

所以,當你遇到一些不符合期待的問題時,建議先從“我不要……”這種意圖中走出來,問問自己“我要什麼”。然後再來審視採取什麼手段是最合適的,這就叫意圖轉換。具體可以參照下面的示意圖。

向下溝通的例項分析

如何應對需要“批評”的員工呢?歸結為一句話就是:先轉換下意圖看看是否需要批評,如果批評依然是最好的手段,那就要用 AID 批評法,為員工改變提供出口。

第二類,溝通不順暢

常見的說法有:

在溝通的時候 A 特別沉默,什麼都不願意反饋,問一句答半句,每次溝通都是草草了事,我也發愁後續怎麼和她溝通。

和 B 總聊不到一個頻道上,我聊目標,他聊困難,我聊進展,他聊原因……毫無默契可言。

我就從來不知道 C 在想什麼,她常常口頭上說的是一回事,其實內心想的是另一回事,捉摸不透,無法知道她的真實訴求。

D 之前經常會把做出來的成果給我看,我每次都說了‘很棒’啊,可為啥看她的反應還是情緒不高,挺悶悶不樂啊?

這就需要用一些工具和技巧來輔助溝通了,我針對這些場景介紹幾個工具供參考:

1、對於內向沉默的員工,可以使用下圖的“積極引導四步法”,引導員工開啟話匣子,主要話題不必侷限於工作,跟員工建立起溝通關係和溝通通道,是首要任務。

向下溝通的例項分析

2、對於總聊不到一個頻道上的員工,從事實、感受(判斷)和意圖三個層面來和對方進行頻道對齊,大家可以去網上搜索這個方法。

3、對於捉摸不透的員工,也可以使用“溝通層次圖”或“3F 傾聽”來分辨對方表達的內容,為了避免誤會,可以做一些回放和複述,使用類似下面的話術:“你是不是這個意思?”“你看我的理解對不對?”這樣就可以大幅度減少溝通偏差了。

4、對於如何給員工的表現進行反饋,我推薦使用“主動積極式反饋”,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網上搜索一下這個工具,也很容易理解。

其實,溝通的工具很多,大多都是理解起來不難,但掌握起來並不易,如果要想達到“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的境界,就更是需要長期的刻意練習。

第三類,和“牛人”下屬之間的較量

常見的說法有:

我們團隊的 A 技術架構能力很強,獨立工作能力也很好,我很難對他的發展和工作給出建議和幫助,不知道怎麼帶他。

我和團隊裡的架構師 B,常常在一些技術決策上發生爭執,有點合作不下去了。

我團隊的 C 成長很快,感覺他越來越不服我,我是不是得把技術撿起來了?

對於第三類問題,關於如何應對“牛人”下屬。

從稱謂就可以看出,“牛人”下屬肯定屬於做事很給力的那類員工,常常是專業能力很強的技術高工和架構師。作為管理者,你如果還在和自己團隊的架構師在技術上一較高下,甚至是“你死我活”地爭執,那麼這就不是一個溝通問題,而是一個典型的管理問題,確切地說,是管理角色認知問題。

你作為管理者,就要很好地認清自己的角色,認識到自己是團隊的帶路人和負責人,而不是要和架構師站在一個層次上去爭高低輸贏的。在這方面,我們得向漢高祖劉邦學習一下,他是靠什麼把各個方面的“牛人”攏到一起的呢?關於如何和“牛人”技術高工相處,我的心得如下:

向下溝通的例項分析

從這四個方面來達成和“牛人”員工的良好協同。

第四類,不知如何應對一些“刺頭”員工

常見的說法有:

A 總是越級彙報,我非常反感,但是又拿他沒辦法,他特別會討好我的上級。

B 總是挑活,還很固執,怎麼輔導也改不了,真是頭疼。

C 總是暗示我給他升職加薪,可是我覺得他能力還不夠,怎麼跟他溝通才能不打擊他的積極性呢?

D 特別情緒化,動不動就跟人吵架,經常在會上亂懟一通,大家都不願和他共事,可是他技術能力挺強的,怎麼輔導他呢?

首先我們得澄清一下,什麼叫“刺頭”員工呢?我們約定一下:那些需要你付出非常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管理的員工,叫做“刺頭”,也就是管理成本很高的員工。這麼一說,相信你團隊中某些員工就會浮現在你的眼前了吧?你通常是怎麼應對的呢?

既然我們是從管理成本角度來看待這類員工,那我們就需要首先從投入產出比來評估一下,這個員工是否值得你耗費那麼多管理成本。畢竟你作為一個團隊的 leader,是需要對整個團隊的發展和業績負責的,你的角色需要你把精力投入到那些對團隊和業績最為有效的地方,這無關情感和道德。

那麼,如何判斷值得不值得呢?可以從團隊和做事兩個方面來看,具體參考下面的“刺頭”員工價值評估四象限:

向下溝通的例項分析

評價出來之後,需要淘汰的,很明確;如果有需要改變的怎麼辦呢?關於如何促使一個人做出改變,美國學者理查德·貝克哈德的改變公式,可以給我們一些指導:

向下溝通的例項分析

也就是說,你要改變一人,可以從他的“痛點”“癢點”出發,並和他一起制定“邁出第一步”的行動計劃,從而去幫他克服掉改變的阻力。

總結一下,向下溝通中最常見的四類問題做了闡述,相信你對向下管理這個主題會有一個整體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