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機器人來啦,怎麼保證不傷害人類?

機器人會不會以後危害人類?這要去取決於機器人是否具備認知能力,只有感知能力的機器是可以的,機器人不可以。人工智慧的發展到了岔路口。

看過威爾史密斯主演的電影 “I,robot”麼?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裡面的機器人形象,就是下面這個樣子。顯然埃隆·馬斯克 (Elon Musk)也記住了。

碼字不易,如果覺得有些道理請關注、轉發、後續一起多交流。

特斯拉機器人來啦,怎麼保證不傷害人類?

電影裡的未來機器人

在詳細介紹了特斯拉在人工智慧方面所做的無可否認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工作之後,馬斯克帶來了一位身著氨綸套裝的舞者,尬舞之後馬斯克說明年定能帶來個真的。

特斯拉的Tesla Bot,也稱為Optimus, 身高1。7米,重56 公斤,擁有“人類水平的雙手”,並消除“危險,重複、無聊的任務。”

特斯拉機器人來啦,怎麼保證不傷害人類?

特斯拉機器人示意圖

特斯拉並不是第一家探索機器人助手潛力的汽車製造商。本田是其ASIMO 系列步行機器人的先驅, 2000 年曾經亮相併引起了轟動。最近現代汽車集團一直在該領域投入巨資,包括去年收購機器人公司波士頓動力公司。

特斯拉機器人來啦,怎麼保證不傷害人類?

本田的Asimo機器人

這個機器人可以說是特斯拉汽車技術的副產品,具體就是神經網路及其 Dojo 高階超級計算機方面的副產品。 Dojo聽上去像是日本名字,實際上也是,就是”道場“。Dojo 是身臨其境進行學習、冥想的大廳或者場所。

特斯拉機器人來啦,怎麼保證不傷害人類?

Dojo是日語“道場”的意思

TESLA Dojo 是一種神經網路訓練計算機。可以把它想象成一臺強大的計算機,它使用從數百萬英里的駕駛中收集的資料來“學習”如何自行執行操作,即無需使用預定義的演算法進行顯式程式設計。然後可以透過無線更新將經過 Dojo 訓練的軟體推送到特斯拉汽車。

TESLA正在開發自己的計算機晶片來為 Dojo 提供動力,其中最新的晶片被稱為 D1。該晶片採用 7 納米制造工藝,具有低功耗強大的處理能力。

D1不僅僅是單個晶片,還能夠連線起來協同工作。Tesla 計劃將 25 個這樣的晶片放置在單個磁貼上,最後將120 個磁貼放在多個伺服器機櫃中,以建立 Tesla 為 Dojo 所需的計算能力。

特斯拉機器人來啦,怎麼保證不傷害人類?

特斯拉的D1晶片不僅強大,還能組合使用

馬斯克說,機器人只是一輛沒有輪子的特斯拉。馬斯克表示,建造一個替代人類的機器人——世界上沒有一家公司能夠實現這一目標——是特斯拉開發自動駕駛汽車工作向前邁出的合乎邏輯的一步。

“我們的汽車是帶輪子的半智慧機器人,把它放在人形上是有道理的。我們在感測器、電池和執行器方面也非常擅長,所以我們認為我們可能會在明年某個時候推出一個基本上看起來像這樣的原型。”

Tesla的在機器視覺上採用攝像頭的韌勁全世界有目共睹,也確實帶來了巨大的技術收益,你很難想象裝著鐳射雷達的機器人在大街上行走是麼?鐳射雷達是車輛專用技術,要想更聰明,就要模仿人類。

因為畢竟大腦+視覺的解決方案人類是地球幾十億年進化的結果,生物學家怎麼說的:”如果我們的大腦非常簡單,簡單到我們可以理解它,那麼,有著這種簡單大腦的我們實際上會非常愚蠢,愚蠢到我們根本無法理解自己的大腦!“

但是即使這樣,那麼特斯拉機器人和真正的人還差多遠呢?很不幸的是,實際上非常非常遠。

特斯拉機器人來啦,怎麼保證不傷害人類?

機器到人仍然前路漫漫

人類實際上有兩種被稱為智慧的能力,一種是

感知能力

,一種是

認知能力

感知(來自拉丁語 perceptio,意思是收集或接收)是對感官資訊的組織、識別和解釋,以表示和理解所呈現的資訊或環境。所有的感知都被反應為神經系統的訊號,而神經系統又是對感覺系統的物理或化學刺激的結果。例如,視力是視網膜將光訊號轉為電訊號的結果; 氣味是嗅覺細胞轉為電訊號。

感知不僅是這些訊號的被動接收,而且還受到接收者的學習、記憶和注意力的影響。感官輸入是將這種低階資訊轉換為高階資訊的過程(例如,提取用於物體識別的形狀)。隨後的過程將一個人的概念和知識或者注意力聯絡起來。感知是先天能力和後天學習的綜合結果。

除了我們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等能力之外,還包括感知身體平衡、加速度、重力、身體部位的位置、溫度和疼痛。人類還可以感知身體內部的訊號,例如窒息、嘔吐反射、腹脹、直腸和膀胱充盈,以及嘔吐和肺部的感覺。

就自動駕駛的感知能力來講,特斯拉Dojo和D1顯然正在快速超越人類,特斯拉龐大的資料、算力和越來越精湛的演算法,都預示著超越人類指日可待。但機器人不是自動駕駛,機器人要想和人能夠協作,僅僅靠感知能力就不夠了,還需要認知能力。

特斯拉機器人來啦,怎麼保證不傷害人類?

認知能力和感知能力疊加才構成真正的智慧

認知這個詞本身可以追溯到 15 世紀。亞里士多德(公元前 384-322 年)和他對心靈內部的運作,可以看出人類就開始對自身認知的研究。亞里士多德專注於與記憶、知覺和心理意象有關的認知領域。

他非常重視確保他的研究基於經驗證據,即透過觀察和認真實驗收集的科學資訊。兩千年後,現代認知概念的基礎由約翰·洛克和杜格爾德·斯圖爾特等思想家提出,他們試圖開發一種思維模型,在其中能夠獲取、記住和控制思想。

認知是指透過思想,經驗,理解獲取知識,涵蓋了智力功能和過程的許多方面,如:知覺、注意力、知識的形成、記憶和工作記憶、判斷和評價、推理計算,問題決策,語言理解等等。認知是使用現有知識,並發現新知識的過程。

顯然這個能力對於Tesla Bot,甚至是對於當前世界的人工智慧領域都非常稀缺。對於人工智慧,我們在哪兒?是不是走錯道路了。我覺得至少有一些。當前的道路叫做弱人工智慧。

弱人工智慧(弱AI)是人工智慧實現頭腦的有限部分,或者只是專注於一個細分任務,強調的是模仿人類的感知能力。它與強人工智慧形成對比,強人工智慧被定義為具有將智慧應用於任何問題的能力的機器,而不僅僅是一個特定的問題,有時被認為需要意識、感知和頭腦。

要想變成強人工智慧,還是需要從人類邏輯、學習、知識和推理入手,這個領域荒蕪了很多年了,大家一股腦衝向深度學習,這種連線主義解決感知的問題很擅長,解決認知差不少。還是需要把深度學習和邏輯推理結合起來才能走向強人工智慧。人類探索認知道路漫長,計算機也只是其中一個產物。在全社會數字化轉型的今天,加大對認知科學的投入,應該是走向智慧的關鍵。

特斯拉機器人來啦,怎麼保證不傷害人類?

邏輯推理和知識學習的先驅們

顯然,這條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最後,我覺得馬斯克可能有一天會後悔把機器人做的和這部電影中如此接近。畢竟電影中機器人留下的“

反抗和危險

”的印象,無疑會讓使用者擔憂更加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