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訪談丨識茶風味才能更好地享受茶

一葉訪談丨識茶風味才能更好地享受茶

葉楊 記者,主持人 大型活動策劃人,社會活動家

識茶風味,使得在感官享受之後還能觸動多個方向的延伸,譬如欣賞自然的生命力、人文的付出努力,也可以感受寧靜、清理思緒調劑一下生活,或振奮精神、激發想象力,或健康地泡茶喝茶對身體有益。

——趙奕

一葉訪談丨識茶風味才能更好地享受茶

趙奕

滬上知名茶學講師、茶品鑑師,致力於茶學和茶文化的推廣。長期舉辦特色主題的茶會茶課,講解與培訓茶的知識和技藝。

大家好!我是茶學老師趙奕。這次有幸給大家分享一番自己多年來品茶、習茶的思路,即:識茶風味才能更好地享受茶。

享受茶之美好,有多個維度,不同人的喜好側重會不同。有的人關心具體某款茶的功效,有的人喜歡茶背後的文化故事,有的人透過某個茶道流派的儀軌修身養性,有的人愛炫耀昂貴的天價茶來滿足虛榮心,有的人透過茶金融的增值來實現賺錢的快感……。我覺得,這些維度都可以,是每個人的自由選擇。但,我認為,識茶風味才是享受茶之美好的最佳路徑,也是進入美妙茶世界的關鍵鑰匙。

說起風味,有不少消費者喜歡說:“茶,適口為珍嘛”;或者“只要自己喜歡的,就是好茶。”理是這個理,但往往許多消費者喝的茶類還比較窄,就因為這個思維定勢侷限了自己。有的消費者第一次喝到某一款好茶時,因為沒沖泡好、或品茶環境嘈雜、或忙著做其他事情沒認真喝,而錯過了它的美好。這種現象很正常,因為多數消費者對茶的風味缺乏系統的認知,在“香、甜、苦、澀、酸”等以外沒啥更多的詞語描述。

一葉訪談丨識茶風味才能更好地享受茶

我給學員們講解風味輪

舉個例子,我在“茶癮”系列課的第一節課上,會拿出三款臺灣梨山烏龍讓學員們盲品。三款茶來自同一個茶園、同一戶農家、同樣的年份、同樣的製茶理念和工藝水平,但香氣特點不一樣,分別是:花香、果香、蜜香。對絕大多數消費者而言,能區別開三種香型已經很不錯了,進而會關心哪款是自己喜歡的,以及價位是否合適。而面對學員們,我會解讀三種香氣形成的原因,即春茶容易做出花香;冬茶的咖啡鹼和茶多酚比例很低,呈現果香;而被小綠葉蟬叮咬後則產生了類似東方美人茶的蜜香。

一葉訪談丨識茶風味才能更好地享受茶

梨山的冬天

所謂的“好茶”是繽紛多彩的,我建議大家用心感受不同好茶的風味差異,有條件的話去進一步探究這種差異是如何形成的。理解差異性會讓大家對茶的認知產生明顯地飛躍。

風味差異來自多個維度,茶樹品種、生長環境、製作工藝和理念、甚至儲存條件都會形成風味上的差異。品茶時透過風味進行回溯,從而認識茶的特質個性。如果我們進一步追問為何會是這樣,那就涉及到地理、歷史、人文、農業技術的發展、甚至時髦等因素了。

譬如,唐朝貢茶顧渚紫筍的風味曾經時髦了幾百年,但和當代主流綠茶的風味體系差異太大,喜歡喝的人就非常少了,連知道這個茶名的人都很少。

一葉訪談丨識茶風味才能更好地享受茶

綠中帶紫的顧渚紫筍

我教大家識茶風味的訣竅,有意識地把一款茶按六感去拆分描述,這樣自我訓練一段時間後再融會貫通,而不是停留在簡略的描述,如“這茶好喝”、“這茶不夠香”等等。

六感裡的嗅覺最重要,這點大家都知道。但嗅覺分為鼻前嗅覺和鼻後嗅覺,知道的人就很少了。茶湯經過喉頭之後香氣飄到鼻腔後端,叫做鼻後嗅覺。鼻後嗅覺經常被我們誤認為是味覺。

一葉訪談丨識茶風味才能更好地享受茶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六感裡的味覺分為甜、酸、苦、鹹、鮮。

一葉訪談丨識茶風味才能更好地享受茶

舌頭上的味覺地圖

從風味的舒適和迷人角度,五種味覺裡酸和甜是互補的味道,許多好吃好喝的美食和飲品往往是酸和甜的微妙平衡。譬如世界上最初的紅茶是煙燻小種,而且陳年的更有韻味,不僅有煙燻臘肉氣息,還有酸梅子味兒。但,有些消費者難以區別悶餿紅茶的劣質酸和陳化紅茶的迷人酸。

一葉訪談丨識茶風味才能更好地享受茶

煙燻小種

苦是品茶的難點。許多人辨別不出劣質導致的苦還是咖啡鹼的正常苦。許多年輕人排斥喝傳統清飲茶,就是因為偶爾喝一次,覺得很苦,有時是誤傷,因為泡的茶太濃,咖啡鹼比例過高。譬如,在潮汕當地,鳳凰單叢的投茶量和水的比例在外人看來很誇張。對於這種一定要把壺塞滿茶葉,倒出來的茶湯堪稱茶中“潮汕式濃縮”的做法,估計廣東以外的消費者都吃不消。

一葉訪談丨識茶風味才能更好地享受茶

茶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

鮮貌似簡單,但其實是一種難以具體描述的味道,鮮的日文叫“旨味”。茶的鮮主要由茶氨酸導致。譬如,安吉白茶在當代的崛起,就是硬拼茶氨酸比例超高,達到幹茶重量的10%左右,是其他主流綠茶的2~3倍,所以安吉白茶給人的品飲感覺十分鮮爽。

一葉訪談丨識茶風味才能更好地享受茶

安吉白茶

但,茶氨酸比例高了,勢必茶多酚和咖啡鹼的比例降低,而茶多酚是茶葉的重要功效物質,而且茶多酚帶來的滋味會給一款茶以厚重的骨架和回甘的動感。這就是某些茶友不喜歡安吉白茶的原因,覺得它平淡、軟綿綿,缺乏先苦後甜的快感。

六感裡的觸覺對許多人而言很陌生,它是指口腔觸覺,不是指用手去摸茶的觸覺。澀是最明顯的觸覺。有劣質的澀,有能化開的澀。能化開的澀指茶多酚在舌面上與唾液接觸後慢慢化開,而且可以觸發更多層次的香氣,在品紅酒裡面稱作單寧感,也稱作收斂性。單寧感過多會感覺有稜有角,太少則平淡無趣,所以要適當最佳。

劣質的澀譬如沒熟的柿子、過量的味精,讓舌面變得粗。許多人把味覺中的苦和觸覺中的澀混淆在一起。

六感中的視覺最迷惑人。許多茶看起來顏值高,喝起來卻不咋地。有些老茶看幹茶顏色以為好多年了,泡開後看葉底則發現其實沒那麼老,被茶商虛報了年齡。而有的消費者看到茶湯渾濁,誤解了毫毛很多的上乘碧螺春。

一葉訪談丨識茶風味才能更好地享受茶

“茶癮”茶課上我們通過幾款福鼎白茶的葉底

判斷大致的年份

六感中的聽覺,大家有沒有聽說一句廣告用語:“好聽就是好茶”?真的有道理嗎?

而身體反應出的細微感受則稱作六感中的體感。好茶的體感,讓人感到喝下去沒有身體負擔,舒服,心情愉悅。譬如,我一直覺得,黃茶中的上品有著獨特的溫柔玉米甜香,喝下去讓人很愜意,但六大茶類中就屬它最不受市場待見,其實跟體感的細微性對許多人而言難以明確感受到有關係。

一葉訪談丨識茶風味才能更好地享受茶

黃葉黃湯的莫幹黃芽

總之,茶樹的根部吸收土地中的養分,透過芽葉進行光合作用並轉化成能量,茶農和製茶人將芽葉採摘做成茶,我們喝下茶湯,這些能量會進到身體裡。在選擇具體茶葉時,我們以友善土地栽種出的茶為宜。

沖泡水平對一款茶最終風味的體現也至關重要。我們在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茶,有的茶對沖泡方式很敏感,有的茶則皮實、寬容度大。有時候我們想簡單沖泡,放鬆享受。有時候我們想爭取把一款茶的最佳風味沖泡出來,而盡力避開它的“缺點”。就像廚師做菜,需要熟悉食材的本質,熟悉每個廚具,對不同的食材選擇不同的料理方式,從而呈現出食材最佳的風味。

舉個例子,在綠茶中,我一直覺得碧螺春是最難沖泡的。玻璃杯要選矮矮寬寬的;第一道水要用上投法;第一道水和第二道水要80攝氏度左右等諸多細節講究。因為碧螺春的氣性嬌弱,像一尾魚,它沖泡的複雜性本質上是為其風味服務的。如果追根溯源,碧螺春為何會形成這般風味?則展開解讀的內容太豐富,有明清時期江南地區“文人茶”的氛圍所致,亦有碧螺春與“環太湖吃糖圈”契合的說法。

一葉訪談丨識茶風味才能更好地享受茶

碧螺春玻璃杯上投法

當我們理解了沖泡的各項條件後,在沖泡茶葉時會更有意識,而不會被某些茶藝流派的花哨動作所迷惑,也不會被各種俗話所左右(譬如好茶不怕開水燙之類的)。基於理性的操作,會使得感性更加自然。

其實,在國際上,無論品酒品咖啡,以風味為主的品評方式行之多年,茶也一樣。

以風味為核心,提升品茶水平,可以在品茶時以及買茶時,幫助自己明確選擇認同的風味與價值,而不是被價格、包裝和營銷故事所迷惑。識茶風味,使得在感官享受之後還能觸動多個方向的延伸,譬如欣賞自然的生命力、人文的付出努力,也可以感受寧靜、清理思緒調劑一下生活,或振奮精神、激發想象力,或健康地泡茶喝茶對身體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