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三觀與認知的重要性

人們常說,三觀不合,註定不是一路人。

以前,總覺得人與人之間三觀不合很可怕。

直到經歷了很多事,見了很多人後才發現:

人與人相處,比三觀不合更可怕的,是認知不同。

01

媒體人珍大戶講過一個故事。

中學期間,珍大戶有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叫李想。

李想在高考時,順利考上了一本,但被調劑到了一個非常冷門的專業。

珍大戶支招說:“你那專業,太小眾,以後就業都是問題,要考慮轉專業。”

結果李想拒絕說:“不管什麼專業,只要能成為業內大佬,就算成功。冷門的行業,或許更容易。”

就這樣大學四年,李想愣是沒換專業,堅持了下來。

更讓珍大戶感到詫異的是,畢業以後,李想居然還要出國讀研,繼續深造。

後來,李想先是留學日本,後留學美國,一路讀到博士後。

珍大戶越來越不理解李想,兩個人很多事情也聊不到一起,也就漸漸淡了聯絡。

再之後,李想成了聯合國特聘專家,妥妥的社會精英,珍大戶才深刻地認識到:

人與人之間的認知有著天壤之別。

珍大戶理解不了李想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他們之間的認知水平不在同一個層次:

在李想看來,年輕的時候花錢投資自己,以後就會有更多的回報;可在珍大戶看來,只有攢錢人生才會有安全感,所以她每天都過得摳摳搜搜。

在李想看來,專業不分冷熱門,只要學到最高水平,再冷門的專業也會變得熱門;可在珍大戶看來,李想的決定太冒險,所以她修了金融和法學兩門熱門專業。

在李想看來,有些先進的技術在國外,所以他必須出國留學;可在珍大戶看來,出國就意味著會錯過國內最黃金的時期。

有句話說得極好:“朋友是需要交換觀點的人,而不僅僅是交換感情。”

很多朋友關係變淡的原因,往往不是因為距離,也不是因為矛盾,而是認知差距。

所以,珍大戶感慨說:

“為什麼要以18歲當做成年與未成年的分界線。因為,似乎18歲之後,是世界觀開始形成的年紀。我們當了十幾年志同道合的朋友,卻在18歲之後,分歧越來越大。”

認知不同,看到的世界高度不同。

真正好的關係,一定在認知層面,是對等的。

當兩個人的認知水平不同,溝通的資訊就不在一個頻道上。

02

有個提問:“跟認知水平不在同一層次的人,在一起是怎樣的體驗?”

有條回答直擊人心:“每天回家都是一種壓抑的感覺,折磨著你的意志和精神,讓你連說話的意願也沒有,只是沉默的低頭前行。”

認知不同的兩個人成為伴侶,更多時候只是互相的折磨和傷害。

詩人餘秀華在出生時,因為缺氧導致腦癱,致使行動不便。

19歲那年,餘秀華嫁給了比自己大12歲的丈夫尹世平。

起初,餘秀華也認真經營婚姻,投入感情,可沒過多久她就發現,兩個人的精神世界不對等,認知層次不同,根本無話可說。

餘秀華有滿腔的才情,喜歡寫詩,內心細膩,透過寫詩撫慰自己殘缺的身體。

可在丈夫眼裡,寫詩只是不務正業,並不能養家餬口。

在這個男人眼裡,從來都沒有藝術,只有生活。

丈夫做農活,餘秀華不懂;餘秀華寫得詩,丈夫也不懂。

在丈夫的認知裡,溫飽大於精神世界;

在餘秀華的認知裡,精神世界是大於溫飽的。

雖然他們是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夫妻,可因為認知的不同,完全像個陌生人。

在餘秀華看來,男人和女人生命是對等的,可在丈夫嘴裡“女人就是豬”。

即便是後來兩個人離婚,在丈夫看來,餘秀華是嫌棄他窮。

可在餘秀華看來,她所追求的不過是一個自由的靈魂,而不是帶有枷鎖的婚姻。

很顯示,丈夫永遠不能理解這一點。

餘秀華破裂的婚姻,正應了一句話:

兩個認知不同的人,很難成為終生的伴侶。

兩個認知層次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後,會因為認知的差距而矛盾不斷。

很認可一句話,認知是人與人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

好的感情,相處不累,才能久處不厭。

而兩個認知不同的人,看待事情的觀點不同,註定無法溝通,也無法彼此理解。

你的苦悶,他無法理解;他的彷徨,你無法感同身受。

認知的差距,會築起兩人之間的高牆,再好的感情,也會因此消磨殆盡。

03

很多人吃過海底撈,但海底撈發展背後的故事,其實很曲折。

海底撈創立之後,張勇就深刻地認識到兩件事:

一件事是火鍋在未來必然會成為人們最喜歡的飲食之一;

另外一件事是,海底撈想要從市場脫穎而出,就必須提高服務標準。

帶著這兩個認知,張勇把目光鎖定在了西安,準備用西安做突破口,開啟市場。

1999年4月,海底撈在西安的第一家店正式開業。

讓張勇始料不及的是,海底撈在西安的發展並不順利,連續幾個月虧損巨大。

最大的問題就是,西安的投資人並不認可海底撈的服務模式。

在投資人看來,免費送水果、送圍裙完全多此一舉;

客人在等待就餐的過程中,免費提供美甲、擦鞋等服務,完全是資源浪費。

最關鍵的是,他們並不認為火鍋就一定會成為未來人們喜歡的飲食。

於是,在經營過程中,投資方膽小甚微,斤斤計較,不斷控制成本。

經過多次溝通,依然沒有改變投資人的認知觀念以後,張勇痛下決心,讓投資人撤資,壓上全部身家繼續在西安開店。

西安海底撈至此節節攀高,生意愈發火爆。

2003年底,張勇想要北上,開啟北京市場,他覺得只有開啟北京市場,才有可能開啟全國市場。

結果出現了跟西安如出一轍的情況,也是被投資人百般阻攔。

激烈反對之下,張勇直接拆散了創業組,只保留施永宏一個合夥人。

2004年7月份,北京海底撈開業,憑藉“獨特”的服務模式,一舉成功。

在大眾點評上,海底撈排進了北京火鍋前三名。

兩個不同認識層次的人,註定了不能一起共事。

在認知低的人眼裡,認知高的人做出的所有決定都是天方夜譚、不可理喻。

只有認知層次在同一個水準的人,才能相互扶持,走得更遠。

04

有句話說得好:“改變認知能力,其實就是在改變人生。”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在於認知,說到底人這一生都在為認知買單。

如何才能提高認知呢,我給大家三條建議。

1。 看待問題增加跨度

人在遇到問題時,喜歡在當下的環境裡思考問題,然後做出判斷。

但時間和環境都是有侷限性的。

當下環境裡做出的判斷看似是正確的,但如果放在更長遠的時間跨度和更廣闊的空間跨度裡,未必就是正確的。

遇事不要拘泥現狀,把目光放長遠,逼迫自己做深層次的思考。

2。 大量且高質量的閱讀

羅振宇曾經說過:

“影響一個人認知水平的因素有教育背景、父母、社交圈,所以不斷學習,不放棄成長,隨時更新知識,是升級認知的渠道和途徑。”

透過大量且高質量的閱讀,不斷汲取新知識,讓思維保持活躍,而不至於僵化。

當你讀的書多了,知識儲備豐富了,認知水平自然就會得到提升。

3。 向真正的高手學習

商業哲學家吉米·羅恩說過,你是你最常接觸的五個人的平均值。

你和誰在一起,你就會成為誰。

你接觸的人,認知水平越高,你的認知能力提升就越快,你能獲取的機會也就越多。

與能人共事,向頂尖高手學習,你才能不斷優於過去的自己。

人與人之間是有磁場的,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遇到什麼樣的人。

認知越低,遇見的人越複雜,越固執;

認知越高,遇見的人越簡單,越靈活。

哲學家叔本華說:

“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人的思維意識。

一個人只有不斷升級認知,才能遇到更優秀的人,見到更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