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新勢力:就喜歡你們罵我“組裝廠”,卻又搶著要買的樣子

對於李想同學今年憋的大招——理想L9,想必大家都有所瞭解,L9依舊是一款車、一個定價,可以說是很李想。

而網友們對理想L9的評論,也依舊很網友:“我就想知道,這款車宣傳的一堆東西,有幾個核心技術是理想自己的?”

造車新勢力:就喜歡你們罵我“組裝廠”,卻又搶著要買的樣子

大家慢慢發現,新勢力車企造出來的車,好像除了車載系統外,大部分硬體都是拿別人的,而且宣傳時都帶上了供應商的品牌名(如高通、英偉達),網友們難免會覺得這是“拿來主義”。換句話說,很多人是直接把所謂的“核心技術”與“自研自產的硬體”掛了勾。

舉個例子,在理想L9上作為增程器的1。5T發動機,是由理想和四川綿陽新晨動力合資打造,這臺1。5T增程器,還有寶馬王子發動機的基因,理想說白了只是出錢而已。

造車新勢力:就喜歡你們罵我“組裝廠”,卻又搶著要買的樣子

雖說這臺1。5T發動機不直接驅動車輛,但許多網友依舊認為,發動機這樣重要的“核心部件”,應該由車企自己去研發打造,此前理想ONE搭載的1。2T發動機就令有些人不滿意,現在看來,理想L9的1。5T發動機還是做不到讓大家閉嘴。

可就算大家覺得造車新勢力沒幾樣核心技術,買的人卻還是搶著買。拿理想L9來說,新車公佈售價後72小時,支付5000元的預訂使用者就超過了3萬名,45萬級的國產車有這成績,無疑是優秀水平。

造車新勢力:就喜歡你們罵我“組裝廠”,卻又搶著要買的樣子

所以,這是不是說明了當代人買車,至少買新能源車,不太在乎它們有多少硬體是自己的?

其實我們看一眼造車新勢力今年1-5月的累計銷量,就會發現小鵬、蔚來、理想、哪吒、零跑均實現了同比正增長,並且除了蔚來,其它四家車企的銷量同比還都是三位數。

那麼問題來了,進入新能源時代,新能源車企擁有的“核心技術”是多是少,還重要嗎?缸哥的答案是:重要,但相對燃油車時代而言,又沒那麼重要!

造車新勢力:就喜歡你們罵我“組裝廠”,卻又搶著要買的樣子

很多時候,燃油車會以“用自己的技術”為榮,比如發動機自己造、變速箱自己配、底盤自己調等。尤其國產車,三大件如果都是自己的,那就可以炫耀一波研發能力,消費者也會以此來判定車企的實力。

但就近五年的情況來看,燃油車的三大件,也不太追求所謂的自研自產了,比如現在不少自主SUV都在用愛信AT變速箱,相比於國產變速箱,消費者們反而更樂意,這說明體驗才是排在第一位的。

這就是供應鏈全球化的好處,汽車的某一個部件,車企可以選擇自主研發製造,也可以採購世界頂尖的零部件,以蔚小理為代表的國內造車新勢力,顯然選擇了“更快、更好”的後者。

造車新勢力:就喜歡你們罵我“組裝廠”,卻又搶著要買的樣子

自研自產這條路,需要啃硬骨頭,而且要花的時間也比較長,但出來的效果卻不一定好。我們的自主品牌,埋頭苦幹研發出自己的變速箱,但最後的結果可能是,搭載自研變速箱的車型,反而沒有搭載愛信變速箱的車型那麼受歡迎,結果可想而知。

對比傳統車企,蔚小理這些造車新勢力,其實是把供應鏈全球化做到了極致,畢竟這樣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造出體驗更好的新車。有人說造車新勢力更像是“組裝廠”,自己只要搞好“軟體”部分,再加上買來的硬體,就可以“造車”了。這麼理解雖簡單粗暴了一些,但也不無道理。

依靠全球供應鏈,短期來看是有好處,但這並不代表“自研自產”就顯得沒必要,任何時候,有自研自產能力的車企,都會比“組裝廠”有更大的抗風險能力,說到這,我們又不得不拿比亞迪出來比較。

造車新勢力:就喜歡你們罵我“組裝廠”,卻又搶著要買的樣子

受大環境影響較為嚴重的4月份,蔚來銷量由3月份的9,985輛跌至5,074輛,同比-28。6%;理想由3月份的11,034輛跌至4,167輛,同比-24。8%;小鵬比較堅挺,銷量從3月份的15,414輛下降到9,002輛,同比增長從3月的202。1%“降速”到了74。9%。

再來看看“非組裝廠”比亞迪,其3月銷量為103,229輛,同比增長334%;4月銷量為104,770輛,同比增長313。6%,受大環境的影響明顯更小。

我們知道,比亞迪新能源車的核心技術是自己的,比如晶片、電機、電池等,這樣的好處是成本可控、風險可抗,最重要的是自研自產能拔高品牌形象。舉個例子,這兩年即便沒開過車的,都會說比亞迪的DM-i超級混動就是好,這樣的口碑高度是蔚小理難以達到的。

造車新勢力:就喜歡你們罵我“組裝廠”,卻又搶著要買的樣子

但比亞迪佈局全產業鏈的做法,也意味著需要大把大把的燒錢,既然關鍵零部件都用自己的,那就得保證每一個環節都足夠“強”才行,否則可能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其實不管是蔚小理也好,比亞迪也罷,只要造出來的車技術、品質和體驗過關,大部分消費者都不會說壞話。同樣的售價下,一臺車如果能給到你全球頂尖的硬體配置,估計有大把的人會經不住誘惑。

缸哥此時想到了手機界的小米和華為,小米也被不少網友戲稱為“組裝廠”,說它除了作業系統是自己的之外,CPU是別人的、螢幕是別人的、攝像模組也是別人的,硬體可以說是來自全球各地。

造車新勢力:就喜歡你們罵我“組裝廠”,卻又搶著要買的樣子

而現在大家對華為手機的印象就是有“核心技術”,因為它有引以為傲的麒麟晶片和鴻蒙系統,並且主要零部件多以國產為主,與小米相比,它走的路確實不一樣。

但從市場的角度來說,無論是小米手機還是華為手機,都有屬於自己的那部分使用者,小米造手機的路子更容易被“模仿”,而像華為這樣追求自主研發的品牌,至少目前來說,一定會是少數。類比新能源造車,也是同樣的道理。

隨著新能源賽道的開啟,車企的造車理念早就發生了變化,消費者的買車觀念也在與時俱進。未來的自主新能源車企,或許會順著蔚小理和比亞迪的方向,分為兩派,而購買新能源車的消費者,同樣會分為兩派,大家可以問問自己,你會是哪一派?

造車新勢力:就喜歡你們罵我“組裝廠”,卻又搶著要買的樣子

另外,新能源時代對於“核心技術”的定義或許也得改一改了,畢竟對於智慧汽車來說,軟體的地位一點也不比硬體差,這既是時代決定的,也是汽車產品要進步、汽車行業要進步共同決定的。

傳統燃油車只要有強大的三大件就可行走江湖,但智慧汽車不一樣,無論是智慧座艙的打造,還是智慧輔助駕駛甚至是自動駕駛的實現,都依賴於軟硬體的共同發力。

不管是自研自產還是所謂的全球組裝,還是那句話,說到底汽車的競爭依舊是技術、品質和產品體驗的競爭,誰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誰就有成功的機會,至於若干年後,哪一派能活得更好,時間會給我們答案。

文章

轉自

:12缸汽車

版權宣告:

本文系網路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所轉載文章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以及對其真實性負責。因本篇文章轉載眾多,無法確認真正原始作者,故僅標明轉載來源。本文中除標明來源的圖片,其餘均來自網路公開渠道,不能識別其來源,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絡我們,我們將刪除內容以

保證您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