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戲諸侯隨想系列之 (一)真與假。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歷史記載,是西周滅亡的重大的歷史事件。最早記載出自《呂氏春秋》,但該記載不是烽火戲諸侯,而是擊鼓戲諸侯。司馬遷史記首次提出“烽火戲諸侯”的概念,後人編史和民間傳播多采納司馬遷的史記,致使該故事廣為流傳。但是,到底是烽火還是擊鼓?或是擊鼓加烽火?還本就是編造?在史學屆,各說紛紜。

近幾年清華大學整理戰國簡——即“清華簡”,證明周幽王是在討伐申國時,申侯聯合西戎、犬戎擊敗周幽王於驪山,周幽王和太子被殺。該文獻根本沒有提到烽火戲諸侯的事,

由此,一些人認為烽火戲諸侯是在歷史上沒有的事情,更有甚者,認為是編造的。這些結論,不但邏輯運用錯誤,而且十分不嚴謹。本人堅持認為周天子烽火戲諸侯,確有其事。

一、這段記載的歷史人物是真實的,故歷史記載的事件具有可靠性。

烽火戲諸侯的歷史記載,無論哪個版本都不否認周幽王、褒姒、伯服、申侯、申後、太子宜臼,虢石父等等人物真實性。當然,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也必須有幾個歷史事件來串聯,否則就沒有記載的必要了。從人物的真實性,可感知到歷史事件的真實性,這是認識歷史的基本手法。

西周、春秋、戰國時代,由於文字沒有統一,且書寫不便惜字如金,因此口口相傳代代相傳是主渠道。正是因為口口相傳的重要性,我判斷,當時的人們即使口口相傳也是有高度誠信度的,而後世依賴文字記載多了,信口開河也在增多。所以,從歷史記錄的角度說,從沒有文字到混沌文字到規範文字的文化演進過程,就是從高度誠信逐漸到次誠信到不太誠信的品行變化過程。

我們要相信口口相傳,相信史記,相信呂氏春秋,相信書寫這些歷史的人格和品質。他們費那麼大勁編史,也沒有稿費收入,如果在那裡是胡編亂造的,到底為什麼?

二、烽火戲諸侯和擊鼓戲諸侯均具有真實性。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這裡的“諸侯”並不指呆在各地的屬國的君侯們,而是屬於周王室管轄下的軍隊,只是這裡的“諸侯”,是指軍隊中的一個類別而已。比如我們經常說:XXX師、XXX部,大概是一個意思。

如果搞不懂這一點,從司馬遷時代以及現在的眼光看,點烽火以勤王,擊鼓以勤王,簡直就是一個笑話。因為各諸侯國那麼遠,近則幾十公里,遠則幾百公里乃至幾千公里,別說是否看得見、聽得見,就是組織軍隊跑到都城鎬京也得近的十幾二十天,遠的甚至幾個月。可這些推斷都忽略了一些基本事實,就是周天下的結構和制度,以及周王室軍隊的組織、構成。

其次,根據大量研究,周王朝屬於奴隸社會階段,朝貢制度是連結周天子與諸侯的紐帶(而稅賦制度則是以郡縣制為標誌的封建社會所設立的制度,二者不是一個概念)。因此,周王室統轄的軍隊,都是各諸侯送往京城的軍隊所構成,其實,從人員組成來講,周王室從來沒有屬於周王室豢養的自己軍隊!從權力來講,諸侯所有送往的軍人都是天子軍隊的組成部分,也就是說,王室的軍隊,哪部分是天子的人,哪部分是諸侯的人,根本沒有這個派別的區分。這裡需要說明一下,送往和派往是兩回事。

最後,我們可以想象天子統轄的軍隊情景。在京城裡駐紮著一個龐大的混合編成的軍隊,這支軍隊的軍人是各諸侯國的貢獻,他們用諸侯國的“進貢”來供給,但不屬於諸侯國,只聽從天子調遣,拱衛周王室。京城四周有烽火併配有戰鼓,一旦京城有戰事,點火和擊鼓相當於拉響警報,或進入戰爭狀態,僅此而已。

三、烽火戲諸侯歷史事件的真相。

為了尊重歷史記載,並儘可能還原歷史,我設想的故事應該是:周幽王為了博得皇后褒姒一笑,多次將鎬京城郭四周的烽火點燃,把戰鼓擊響,造成鎬京軍隊無端集結受辱,造成了軍隊對天子的很大怨憤。後來,由於天子在討伐申國的過程中,軍隊成建制都當逃兵了,軍隊散架了,最後被申侯殺死於驪山。

創作不易,如果喜歡本文章,請多多關注、點贊、和轉發,若對本文有意見,也歡迎留言、評論、懟噴;若點贊上萬,有寫作才激情,才有後續,以侍候讀者。

烽火戲諸侯隨想系列之 (一)真與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