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具有民主、民權思想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辨析

孟子具有民主、民權思想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辨析

不少學者根據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句話,斷定他具有民主、民權思想。如有論者說:“孟子政治思想最大之特色,在其所倡民權思想。孟子極端主張重民輕君。……孟子此種‘民貴君輕’說有兩大要義:一是天子必得人民同意,證明人民有最高之權力;二是社稷皆可由人民加以變置,證明人民為一國之主,此為孟子民權思想最充分之表現。”(楊幼炯:中國政治思想史,商務印書館1937年第一版,1998年影印版,第93-94頁)

同樣的觀點認為:“孟子關於政治權力的思想還有一點特別值得發揮借鑑,那就是他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人民的地位不僅在君之上,而且在國家(社稷)之上。因為國家的權力是人民所賦予的,國家的利益應當是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所以從邏輯上來說,必須置民眾的地位於國家之上。……總之,按照孟子的思想,人民是政治權力的終極源頭,只有實實在在來自人民的政治權利,才是合法的。”(徐克謙:論儒學基本原理與民主政治的相容與接軌,孔子研究2004年第6期)

我認為這些論點是不能成立的。理由如下:《孟子》有關論述的全文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孟子·盡心下》)

上述觀點說,孟子主張“天子必得人民同意,證明人民有最高之權力”,大概是根據“得乎丘民為天子”一句。但此句只是說,必須獲得或擁有廣大(或至少一定數量)的人民才能成為天子,並沒有“天子的身分或合法性必須得到人民的確認和同意”的意思。

有註譯者將此句譯為“得到廣大人民的民心才能成為天子”,這是不準確的譯法:原文是“得乎丘民”,而不是“得乎丘民之心”。民心如何體現出來?它的表達方式是怎樣的?這一切都不清楚,所以這一說法也是空的,無法落到實處。

該觀點說孟子認為“社稷皆可由人民加以變置”、“人民的地位在國家(社稷)之上”,這是對孟子這段話的誤解。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沒有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天子為輕”。

孟子具有民主、民權思想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辨析

當時“君”和“天子”這兩個詞並不能通用,各自內涵完全不同。君就是指諸侯國的國君,而天子是封他們做國君的那個“共主”。孟子這一整段話都是站在天子的角度講的。

這裡的君,並非指天子,而是各諸侯國的國君。這裡的社稷也不能等同於所謂國家政權,而只是該詞的本義,即土谷之神,這從“犧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一句可以看出。

天子準備好祭祀土谷之神的祭品,既豐盛又潔淨,而且祭祀及時,但是仍然發生旱澇之災,那麼就要換掉土谷之神。如果這裡將社稷理解成國家政權,就是不通的說法——國家政權怎麼成了祭祀的物件,而且是管颳風下雨、天旱水澇的事情?

當諸侯危害土谷之神,土谷之神沒有效用時,君(諸侯)、社稷都可以變置,因此對於天子來說,相對不那麼重要;而民是無法變置的,所以對天子更為重要一些。

雖然社稷、諸侯皆可變置,兩者又有區別:社稷是天子尊崇、祭祀的物件,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變置的,所以天子在變置時取更為慎重的態度;而諸侯是天子分封的,處於他管轄之下,要變置起來比較容易。

所以天子認為“社稷次之,君為輕”。總之,這裡進行變置活動的主體是天子,而不是如上述觀點所說“社稷皆可由人民加以變置,人民的地位在社稷之上”,當然更不存在什麼“人民為一國之主,人民的地位在國家之上”的事情。

所謂“民貴君輕”,都是相對於天子的需要而言的。這裡的“貴”,並沒有與“賤”相對的意思,孟子並沒有說“民貴君賤”,而是說“民貴君輕”,這不是偶然的,表明孟子是在“重要性”的意義上,即與“輕”相對的意義上使用“貴”這個詞。

由於不可變置,人民對於天子更為重要一些,而諸侯國君相對來說不那麼重要。如此而已。從孟子這段話中,我們並不能看出有什麼民權或民主的思想。

孟子還說:“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盡心下》)他認為,人民不僅對於天子是重要的,對於諸侯也同樣重要,是三寶之一。這裡的“寶”也是重要的意思,並非認為人民的地位很高貴。孟子將其重要性與土地、政事並列,放在比珠寶更重要一些的位置上。這裡同樣沒有涉及民權、民主思想。

【本文摘自《中國社會思想研究》(黃忠晶等著,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7年版)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