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不分品牌廣告和效果廣告

未來,不分品牌廣告和效果廣告

上週發表了一篇

《警告:你的廣告無效》

的文章,這篇文章主要是從兩個方面討論無效廣告的問題在哪裡,

一個是轉化路徑過程中的“路徑跳失”和“使用者關注力下降”,另一個是“消費者視角是否容易感知到廣告資訊”。

這裡提醒下,我提的是“無效廣告”指的是廣告沒有出去後沒有被感知這個問題點。其中最核心的一個觀點是:

所有的廣告都應該去追求效果,所有的廣告都該為商業價值負責。

因為篇幅有限,並沒有更具體和深層次的將這一觀點闡述完善。

另外,我對文章補充另一個觀點

“營銷這件事沒有一套標準答案”。

每個行業和企業都有屬於自己的營銷方法論,我更多的是提供一些觀點洞察和一些新的思考角度,希望讀者們能夠透過這些觀點悟出屬於自己的標準答案。

未來,不分品牌廣告和效果廣告

雖然有很多朋友對這篇文章有關注和收藏,但也有朋友對《警告:你的廣告無效》這篇文章有幾點不同想法,大家都在討論一個問題“品牌廣告“和“效果廣告”的不同的這個命題,大家認為應該被分別對待,兩者扮演的角色不同,那麼我在這裡將大家提到較多的問題歸納並回復下。同樣,這裡沒有標準答案,而是提供新的思考角度。(以下觀點僅討論不針對個人)

01

未來,不分品牌廣告和效果廣告

02

未來,不分品牌廣告和效果廣告

03

未來,不分品牌廣告和效果廣告

04

未來,不分品牌廣告和效果廣告

05

未來,不分品牌廣告和效果廣告

06

未來,不分品牌廣告和效果廣告

這個時代正在發生巨大的改變,資料正讓那雙看不見的手,逐漸顯現出來。很多時候不是我們看不到真實一面,而是真實就在眼前,卻被慣性思維所束縛,被經驗思維阻礙。

傳統廣告思維是傳統媒體時代的產物。由於當時的營銷環境,所應運而生了符合那是時代下的營銷方法。比如,一句口號+中心化媒體,不斷重複說一件事就很有可能拯救一個品牌,創造市場價值獲得企業盈利。那個時代出現了許多優秀的企業和廣告。

但網際網路的出現將所有規則、方法打破重組。資訊不再封閉,渠道也多元化,原來的經驗還是否保持以往的生命力?

未來,不分品牌廣告和效果廣告

這個時代將不分品牌廣告和效果廣告,品牌廣告不是不想轉化而是沒有條件轉化。

我個人偏見,

這個時代不分品牌廣告和效果廣告,只要能帶來轉化的廣告就是對的廣告。

注意,這裡提的是“對”的廣告,不是“好”廣告。以前還在學生時代和在乙方的時候,我評判廣告都是用“好”和“不好”,好的標準更多是“好創意”,以至於經常去看那些國外獲獎廣告,感受牛逼大神的創意廣告來自我薰陶。但我發現一個問題,

那種

東西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可傳播就是需要口口相傳的東西,所以現在的我更看重“對”的廣告,能不能帶來效果的廣告,好創意是為對的廣告服務的。因為作為企業方,不得不考慮為消費者創造價值的同時也要為企業帶來收益,不管你承不承認,這個商業時代證明了這一切。

為什麼這個時代不區分這兩種廣告定義了呢?我們先來看看這兩者的概念:

品牌廣告的目的是建立品牌知名度;效果廣告的目的是促進銷售(或其他消費者行動)

。品牌廣告(往往被人們稱為“注意力經濟”),旨在喚起消費者的注意及興趣,樹立企業或者產品的品牌形象,這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廣告的反覆播放,以幫助消費者形成記憶。

由於其距離消費者最終的購買行為比較遠,其過程控制異常複雜,而結果一般也難以衡量。注意這裡與兩個關鍵點“記憶”和“距離遠”。

未來,不分品牌廣告和效果廣告

在以前,一個廣告都是透過大眾媒體進行傳播,當消費者形成認知後想要產生購買行為,他必須要去到線下渠道才能完成最後轉化動作,可這個路徑週期過長且複雜,消費者很可能忘記或者時間成本過高就選擇了放棄,雖然在一些傳統廣告中企業也會將電話和地址放在廣告中,但品牌與消費者溝通的資訊還是分裂的,兩者沒有形成有效連線。所以導致企業不得不持續投入品牌廣告持續加強消費者注意力。

那為什麼只投品牌卻不投入效果廣告呢?因為在傳統時代對效果廣告的定義就是促進銷售,品牌不可能天天做促銷活動。另外

傳統廣告時代效果沒有資料衡量,你不知道被浪費的那一半的廣告費在哪裡!

如今網際網路時代卻不同了,你會天天看到促銷廣告且樂此不疲。但我個人也不贊成品牌過於急功近利,去單一追求銷售天天做促銷,從長期看這對品牌的價值和企業利潤都不利。

在過去普遍稱效果廣告是“慾望經濟”,針對的是最接近消費者購買行為的探索階段(產生慾望),現在我更對願意稱其為“數字經濟”

效果廣告中可衡量的行為可以是點選、下載、註冊、電話、線上諮詢,或者購買等,因為透過數字視覺化我可以到消費清晰的行為來避免廣告費的浪費,也能提高品牌和消費者之間的效率。當消費者看到一則廣告,不一定是促銷,你可以是一則品牌形象廣告,當引發注意力時可以給出一個二維碼讓他進入你的流量池中,如果是決策週期較長的品類可以不要求立馬轉化為消費者,但可以成為你的潛客或者口碑分享者。如果,消費者對廣告中出現的產品感興趣,即可直接進入電商或者微信進行進一步瞭解和購買,品牌和消費者都提高了效率。

因為溝通產生有效連線,沒有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

未來,不分品牌廣告和效果廣告

還有一點,就是市場競爭環境的變化。

在早期,物質匱乏的時候,只要企業生產什麼消費者就接受什麼。那個時代下,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沒現在這麼激烈複雜,廣告極大的發揮了廣而告之的作用,只要在廣告中放上產品+一句打動人的廣告語基本就可以了,品牌只需要做的是向消費者說我有什麼。

中期,定位理論的出現是在物質豐富的時代,企業競爭愈發激烈,所以提出了差異化的定位方法,主張從企業競爭角度出發,

簡單來說這一策略就是我有他沒有的,找到競爭對手的空白點放大他,並持續對消費者去說。

這才有了定位三大寶:差異化、視覺錘、佔領心智。那個時候的廣告語都是:xx領導者、繞地球多少圈、第一個做XX的品牌、成交量第一,品牌只需要做的是向消費者說我是誰。在當時媒體的中心化時代,資訊非常不對稱,這一招還是非常有效!

現在,無論是資訊還是物質都是非常豐富的時代,消費者的時間成本越來越高、注意力也在下降、資訊開始對稱,市場上流通著非常多的商品,消費者每天接受到的資訊都膨脹出來了,可以說在淘寶上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找不到的商品,消費者可選擇性遠遠高於以前。因此,只給消費者一個概念並不能讓完全打動消費者傾向選擇你。反而出現了“爆款理論”,回到了產品力競爭。再加上電商的出現會讓消費者去進行各家商品對比,如果只講調性在這個時代是行不通的,得要給消費者實際有用的資訊和產品。

所以我提出一個觀點是用產品帶品牌,因為消費者真正和你連線的是產品!

未來,不分品牌廣告和效果廣告

這裡強調和延伸一個觀點,不做品牌廣告不代表就不建設品牌、不重視“注意力經濟”。

我們都知道品牌是建立一種認知,品牌傳播是改變消費者認知並形成共識。但品牌認知的建立是靠什麼實現?靠的是“貨”,

“貨”不僅僅指“商品”,還有“服務”。服務是貫穿於我們企業的商品中的,是與消費者形成共同價值觀的重要因素。有些企業的商品是具體的物體,有些企業的商品是優質的“服務”,還有些企業的商品是“產品+服務”,

比如海底撈。所以

我們不要簡單認為品牌就是一個精神、一句口號、一套VI,實際是靠我們的“貨”與消費者連線後才能形成的。

品牌的作用一定是提高消費者對我們的貨採取行動機會、考慮度提升。

另外,在前網際網路時代也就是傳統時代,品牌廣告核心目的就是強化知名度,提高消費者考慮度。因為當傳播端與銷售端的場景是分離的,當消費者看到廣告後身邊可能沒有購物場景。所以廣告在教育消費者過程中就是要不斷強化品牌記憶,當貨架上有不同競品時能夠得到優先考慮。因為大眾都會選擇比較熟悉的品牌商品,心裡總會感覺這個聽說過、電視見過。

所以品牌廣告的目的是不斷強化這種認知記憶。

現在資訊對稱後情況變了,競爭關係也變了,這一點在前面已經講了,但注意一點,電商的出現,解決了場景分離的問題,不關是購物渠道不再遙遠,連廣告的觸點變得也是多樣性,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那麼讓消費者採取行動的機會大幅提高。

比如天貓的廣告,永遠會出現一個搜尋框,不管是什麼廣告內容這個搜尋框永遠存在,它廣告內容不需要去突出和演繹搜尋框,只要告訴消費者你可以透過這個方式立即得到。可能有朋友說天貓做的效果廣告,但仔細去看,天貓出街的廣告是品牌廣告+效果廣告,他的品牌強度大家有目共睹。

總結

在不確定的環境中、不斷變化時代下,我們要保持清醒狀態,要清楚知道萬物變化過程中哪些是不變的事物本質。經驗能幫我們快速決策,資料能幫我們準確決策,而商業洞察才是永恆的一種能力,我不知道每家企業背後所追求的是什麼?但我知道企業追求利潤是不變的目標。那麼,我們的慣性思維是否應該需要改變下?去思考下哪些在變哪些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