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籟”日產的歷史回顧

日產 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汽車品牌,而對於日產而言, 天籟 則是一款經典車型。“Teana”的名字來源於美洲土語,意思是黎明,寓意著日產新一代大中型轎車的曙光初現。說到天籟,大多數人首先會想到2008年6月上市的第十代全新天籟,但真正要說到這款車的起源,我們則要追溯到1960年釋出的公爵30。現在我們在國內所看到的天籟的前身其實是公爵,它不僅有著傳奇的歷史色彩,同時還擁有尊貴的血統,因為公爵是日本皇室御用的汽車品牌。雖然公爵30早在1960年就已經發布,但真正出口到國內是從1972年開始,所以天籟車型距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回顧下日產的經典——十代天籟的發展史。

以舒適度著稱的日產天籟,在國內的中型轎車市場一直有著很高的知名度,即使在近年飽受SUV車型衝擊,以及在兩位對手——凱美瑞和雅閣率先換代下的困擾,其依然能保持著平均每月近萬的銷售成績。在如今換代天籟即將亮相的前夕,我們不妨一起先回顧天籟過去的那段歷史,看看換代以後的天籟到底是傳承還是革新。

天籟本身的車系歷史並不悠長,其最早誕生於2003年,至今連同即將發表的新款在內,也只是四代車型,但是,談起天籟,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它的“前輩車型”風度(Cefiro),甚至公爵(Cedric),因此在開始介紹前,我們還是先要理理一下它們之間的關係。

“天籟”日產的歷史回顧

1988-1994年:第一代風度(A31)

風度誕生於1988年,當時日本仍處於泡沫經濟時期,在此時期影響下,日產和豐田、本田一樣,在品牌下有著大量的轎車車型,其中有不少還是價格非常相近的,例如藍鳥、桂冠(Laurel)還有風度。後來受泡沫經濟告破,以及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日本車廠紛紛開始整合旗下的產品線,以縮減經營開支。在泡沫經濟後同店銷售的風度和桂冠,被全新開發的天籟所代替。

插播一段小歷史,日產在90年代曾提出“901”計劃,意圖將自己打造成世界第一的技術領先者,在此期間,日產開發了多項技術以及大量車型,不料因擴張過快,在上文提到的泡沫危機和金融風暴影響下,出現資金鍊斷裂情況,欠下鉅額的債務,最終於1999年被雷諾以54億美元收購其36。8%的股份。

第一代風度誕它與日產當時大名鼎鼎的Skyline R32,以及桂冠(Laurel C33)、Leopard F31、英菲尼迪M30車型共享發動機、傳動系統、以及後懸設定。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代風度由日本汽車設計大師和田智主導設計,和田先生後來加入了奧迪,主導設計出了A6(C6)、A5等多款經典車型。

“天籟”日產的歷史回顧

動力方面,風度共有五款發動機供選擇,其中三款為RB20系列發動機,分別為2。0L DOHC自然吸氣、2。0L SOHC自然吸氣和2。0L渦輪增壓。其餘兩款為自然吸氣的2。4L RB24s發動機,以及2。5L RB25DE發動機。最強動力為2。0L渦輪增壓發動機版本,最大功率158kW,峰值扭矩264Nm。

“天籟”日產的歷史回顧



傳動方面,風度有4速自動、5速自動和5速手動選擇,其中5速自動變速箱是2。5L發動機版本的獨佔配置,同時該版本也是當時日本首批配備5速自動變速箱的車型之一。

1994-1998年:第二代風度(A32)

日產於1994年8月在日本推出了第二代風度(A32),從這一代開始,日產將風度的定位從高階運動型轎車改為稍大的高階轎車,驅動方式也從原來的後輪驅動改為前輪驅動,因此缺乏了像第一代風度那樣的運動優勢,不過取而代之的是搭載了日產引以為傲的VQ系列V6發動機。

“天籟”日產的歷史回顧

“天籟”日產的歷史回顧



第二代風度提供三臺不同排量的VQ系列V6發動機選擇,分別為2。0L(VQ20DE)、2。5L(VQ25DE)、3。0L(VQ30DE),與之搭配的是4速自動和5速手動變速箱,第一代的5速自動變速箱反而沒有提供。這一代風度的底盤採用前麥弗遜+後多連桿式的懸架形式。在出口版本方面,這一代風度常以“Maxima(西瑪)QX”的名稱出口至歐洲地區,東南亞地區則繼續沿用“Cefiro”的名稱,或在韓國透過貼牌“雷諾三星SM5”的方式銷售。在臺灣地區,日產還和當地的裕隆汽車合作,進行國產化生產。國內在九十年代也有正規的進口代理商將風度引進銷售,全為2。0L和3。0L發動機搭配4速自動變速箱的版本,至今仍可在不少城市中尋其蹤影。

1998-2012年:第三代風度(A33)

“天籟”日產的歷史回顧

日產於1998年12月在日本推出第三代風度,此代車型延續了上代車型的豪華實用風格,並且對車身長度繼續增加至4。92米,與第一代車型4。69米的車長相比,它的增幅非常明顯。動力方面,第三代依然全系標配VQ系列V6發動機,排量從2。0L到3。5L不等,共有5款不同的發動機,其中3。5L發動機只在英菲尼迪I30上提供,傳動方面有4速自動和5速手動變速箱選擇。底盤懸架也依然與上一代車型保持一致,採用前麥弗遜+後多連桿獨立懸架的搭配。

這一代風度依然以“Maxima”的名稱出口至歐洲及澳大利亞等地區,並且還在馬來西亞和臺灣地區當地進行國產化生產。韓國地區則繼續以貼牌“雷諾三星SM5”的方式銷售。國內也因為有引進銷售,因此還有著比較高的曝光度。另外比較有意思的是,第三代風度以“Maxima(西瑪)”的名義,從2002年開始,一直在伊朗生產至2012年才正式停產。

至於基於風度打造的英菲尼迪I30,是在1999年進行換代,由於消費者普遍對上一代車型與日產Maxima的相似程度高而抱怨,因此新一代的I30在發動機選擇,以及外觀、內飾設計上,均與Maxima有所不同,但是當時許多媒體依然表示I30與同級別的車型相比,在運動性方面不如謳歌TL,在舒適性方面不如雷克薩斯ES,表現介於兩者之間。

2003-2008年:第一代天籟(J31)

日產於2003年2月正式在日本推出第一代天籟,其名字“TEANA”與“Murano(樓蘭)”一樣,均源於義大利,不過“TEANA”是義大利一個小村莊的名字,而“Murano”是一座城市的名字。天籟被視為是日產風度和桂冠的接班人,用於替代藍鳥和這兩款車型。從這款車型開始,日產的設計風格發生微妙改變,捨棄了不少傳統的日式元素。

第一代天籟基於日產FF-L平臺打造,該平臺同時還有樓蘭、貴士、Altima等車型,車身尺寸相比第三代風度有所下降,但軸距從2750mm提升至2775mm,對內部空間有了很大的改善,而且車身的設計厚重而寬大圓潤,營造出溫莊且典雅的形象。

“天籟”日產的歷史回顧

2008-2013年:第二代天籟(J32)

“天籟”日產的歷史回顧

鑑於天籟在國內市場的優秀表現,第二代天籟在2008年的北京車展上首發亮相,其基於全新的日產D平臺打造,車身尺寸與第一代車型相當,軸距同為2775mm。在外觀方面,它的總體輪廓還是與上一代車型相當,但是在例如大燈和格柵這些細節設計上,變得更加銳利,以迎合當時時尚的趨勢。

動力方面,第二代天籟提供了三種排量四款發動機選擇,新增2。0L直列四缸自然吸氣的MR20DE發動機(QR系列後繼發動機)和2。5L直列四缸自然吸氣QR25DE發動機,以及2。5L和3。5L的VQ系列V6發動機。底盤懸架雖同為前麥弗遜+後多連桿的搭配,但後橋改為鋁合金材質的H臂結構,舒適性再度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8年,日產增加了名為“天籟公爵”共計三款車型,其車身長度從4850mm加長至4930mm,並且對外觀和內飾都進行了改進,更顯端莊大氣,但是它的動力和底盤基本和普通的天籟沒有區別,“公爵”這個名字也僅僅是借用而已,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復活。

2013-2018年:第三代天籟(L33)

“天籟”日產的歷史回顧



第三代天籟基本是以北美第五代的ALTIMA為原型打造,兩者的外觀及內飾均保持高度一致,甚至連底盤代號也同為“L33”,沒有在延續J開頭的底盤代號。從外界看來,日產有點想把天籟跟ALTIMA合併的意味(國內第四代天籟的英文名字已變為ALTIMA)。

“天籟”日產的歷史回顧

另一方面來看,從第三代天籟開始,其開發重點傾向北美市場,車型定位也因而發生了微妙的改變。不過,鑑於日本對中型轎車的熱度持續下降,以及國內市場對於價格的敏感程度,還有SUV車型的市場侵佔,這種對車型定位的調整是合乎市場規律的。

這一代車型的原型ALTIMA最早在2012年的紐約車展上亮相,依然基於日產D平臺打造,車身寬度較第二代天籟有所上升。在外觀方面,第三代天籟由於傾向美式風格,因此在造型上比較年輕奔放,不會像過往車型那般內斂,但是在內飾方面則開始趨於平庸,給人中規中矩的感覺。

018年-至今:第四代天籟(L34)

“天籟”日產的歷史回顧

第四代天籟依舊是以北美第六代的ALTIMA為原型打造,其最早在2018年的紐約車展上亮相,並基於全新的雷諾-日產CMF平臺打造。從目前得到的資訊來看,新車將搭載全球首款量產2。0T可變壓縮比發動機,而且在海外版本上還會搭載日產ProPilot半自動駕駛系統。

第四代天籟的外觀延續了日產的“V-Motion”家族式設計風格,整體風格與對手相當,以年輕、運動為主,內飾圓潤的風格配以皮革及木材裝飾,在豪華感方面比上代車型有所提升,總體提升的感覺給人非常明顯。

據訊息稱,第四代天籟將於今年正式在國內釋出亮相。更多關於該車的資訊,可以參考之前我同事參加海外試駕時的文章——《誰說天籟不能囂張 海外搶先試駕第六代Altima》

總結:

從風度到天籟再到ALTIMA,天籟這個車系一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和消費習慣,天籟作了許多取捨,車型定位發生了不少改變,在如今這個“價格戰”激烈的轎車市場萎縮年代,實屬無奈之舉,但筆者還是能希望即將換代的天籟能為我們帶來那份曾經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