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出一款新品?團車網的造車計劃究竟有多離譜

三個月出一款新品?團車網的造車計劃究竟有多離譜

儘管汽車工業已經發展了一百多年,但關於造車的門檻到底在哪裡,我們仍無從得知,尤其是在當下入局者越來越多的背景下,這亂花更是迷了人的眼。但已知的是,作為製造行業裡最為複雜的行業之一,造車這個重資產絕對不是某些“跨界者”口中那麼簡單的一件事,而這個“跨界者”就包括最近在網路上很火的團車網CEO聞偉。

聞偉的“PPT”

在2021年,包括小米、百度等各大科技行業跨行造車開始,這條賽道早已經擠滿了各路“牛鬼蛇神”。而就在1月5日,這條賽道再添新人,汽車零售平臺團車網正式釋出公告,官宣步入造車陣營。按照公告資訊來看,團車網將透過組建包括設計、研發、生產等在內的團隊構成新的電動汽車業務線,進入電動汽車製造領域。

三個月出一款新品?團車網的造車計劃究竟有多離譜

而在官宣後不久,團車網又再次登上熱搜。1月16日,在某媒體釋出了採訪團車網CEO聞偉後,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轉發此微博,並帶上了極其犀利的評論,“騙子”、“毫無廉恥”等等詞彙都成了他筆下對這位造車新人的標籤。或許好多先入為主的人在看到這則訊息之後,又會腹誹李想:這是又開始咋呼了?但仔細一看,我們發現,關於聞偉透露的資訊,李想的炮轟並非不是無中生有。

在聞偉看來,電動汽車製造領域在未來還有兩年的“視窗期”,而團車網正是要抓住這個機遇,結合自身優勢,闖出一片天。的確,在目前特斯拉銷量直逼百萬、“蔚小理”三家月均穩定破萬的市場環境下,這片藍海顯然不是這幾家車企可以吞下的,但也不代表團車網就能順利從這分到一杯羹。

三個月出一款新品?團車網的造車計劃究竟有多離譜

行業較強的團隊和團車網幾年積累的營銷能力、資源是聞偉認為在這場造車遊戲裡,他最大的資本。而聞偉關於造車的規劃大致是這樣的,“短期內儘快把車量產,我們的設計製造週期大概在18個月至24個月。首款車或會採用純電架構,將在今年開始量產,在9月份至10月份開啟預售,2023年交付。長遠來看,就是想在這個市場上打出自己的差異化,既不過分追求豪華,也不會過分追求科技感。”

自詡站在“蔚小理”等一眾新勢力車企肩膀上造車的聞偉可謂是信心爆棚,1月官宣,9月預售,一年交付,就這個速度,計劃“賣出10萬輛”目標的團車,將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完成頭部新勢力車企五年都未能達成的銷量。但實際上,團車網真的有這個實力嗎?

理想和現實的差距

聞偉引以為傲的團隊、資源等等造車資本,其實在早幾年那一撥雨後春筍般的新勢力崛起時,我們就已經見怪不怪了。我們稍微回頭一看,在曾經一地雞毛的新勢力車企陣營中,哪個不是先發優勢顯著。

就拿去年剛剛破產清算的拜騰汽車來說,寶馬“i8之父”的畢福康、汽車營銷知名高管戴雷等等,這初始團隊不風光?不強大?加上拜騰在幾年時間裡的多輪融資,其總融資金額高達80多億。就這樣,在經歷過騰訊、富士康、寧德時代等資本的來回拯救後,拜騰還是倒在了2021年這個車市寒冬,最終在7月宣佈破產重組。

三個月出一款新品?團車網的造車計劃究竟有多離譜

在這樣的前車之鑑面前,聞偉口中為造車而準備的超強團隊究竟能否為其保駕護航,可信度就進一步降低了。加上聞偉屢次的口出狂言,例如“我們第一款車失敗了也沒關係,3個月能再做一款”、“造車週期燃油車時代國際大廠是48個月,國內廠家做到了36個月,我們現在的團隊能做到18-24個月”等等,團車網這一波一波的發言,像極了幾年前“PPT造車”的言論。可經過數年時間的發展,儘管目前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已經迎來了異常火爆的場面,投資者也不是那麼好騙的了。

三個月出一款新品?團車網的造車計劃究竟有多離譜

不同於新勢力車企早期需要透過融資來不斷獲得持續研發的資金支援,團車網早在2018年就在納斯達克敲鐘上市,其資金來源也更加多元化,公開市場、私募渠道融資等皆可。但在官宣造車後,其股價卻沒有如預期一樣走高,反而迎來了幾次不小的下滑波動。

而按照團車網最近公佈的季度財報來看,2021年第三季度淨收入6110萬元,同比減少38。9%;第三季度毛利潤4680萬元,同比減少35。1%。而反觀目前市面上活躍的新勢力車企,比如理想汽車,李想在2015年7月創立這家造車企業時,其背後的汽車之家,在當年第四個季度創下的淨收入高達10。815億人民幣,資金背景十分雄厚。

三個月出一款新品?團車網的造車計劃究竟有多離譜

與李斌、何小鵬以及新人雷軍等人動輒100億、200億甚至是400億造車相比,聞偉的腰桿不免細了些。而反觀團車網,不僅是最近這一次財報不如人意,實際上從上市之後,這家企業就開始了虧損之路。上市之初,團車的市值為6。26億美元,截至1月14日美股收盤,團車市值僅留下了5560萬美元,從2016年到2020年,累計虧損已經達到了7。05億。與其說是投身造車行業,不如說是這家在死亡邊緣的汽車新零售公司正在積極尋找新的出口。

寫在最後:

在越來越多人選擇下場後,讓我們甚至開始懷疑,造車這項重資產的專案在如今已經成為門檻極低的行業了嗎?經濟不景氣是事實,新能源汽車大火也是事實,但這片目前少有的朝陽產業已經不再是幾年前誰都能拿個PPT上場高談闊論圈錢的工具。我們無法得知團車這場大張旗鼓的造車運動究竟意欲何為,但在這個死了一批又一批的新能源汽車行業中,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跨界者,也將被釘在行業歷史發展的恥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