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造車,臨時起意還是圖謀已久?

近幾年跨界造車的新面孔可謂是一張接著一張,而就在前不久,一直被眾人視作“蘋果造車”代工廠的富士康,也投身到造車大軍當中。10月18日的鴻海技術日上,富士康正式釋出了純電動汽車品牌Foxtron,並跟著一口氣釋出了三款新車。

富士康造車,臨時起意還是圖謀已久?

頭頂“蘋果最大代工廠”的光環,富士康這次的轉型有點意外又不那麼意外。畢竟拉上了裕隆汽車(納智捷母公司,就是網友笑稱雙油戰略合作伙伴那個品牌)成立了合資公司,還建立了全新的電動汽車品牌。在業內資深人士看來,富士康此次沒有選擇貼牌代工,而是直接下場造車,並一口氣推出了覆蓋家用、商務以及公共出行市場的三款車型,顯而易見並不是鬧著玩的。

當然也有車評人認為,富士康親自下場造車,跟恆大汽車、樂視汽車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這點也不是沒有道理,畢竟富士康一直都在尋求業務轉型的機會。那麼問題來了,在新能源市場上,拉上納智捷母公司的富士康還有機會嗎?

富士康造車,臨時起意還是圖謀已久?

從代工廠到親自下場,富士康的造車夢

事實上早在2005年,富士康就斥資3。7億收購了安泰電業。而安泰正是臺灣四大汽車線束廠之一,主要生產製造電瓶線以及倒車雷達等車用電子裝置。如果說這個操作還不夠凸顯富士康的造車夢,那麼作為電子產品的供應商,富士康還持續與特斯拉、寶馬、賓士等主機廠有著緊密合作。

不知道是不是與這些主機廠接觸時間長了,2014年,富士康就曾在內部發起過一個代號為“A-Fu Initiative”的電動車專案。只不過這個專案並不順利,所以還未對外公開就“胎死腹中”,有些令人惋惜。

富士康造車,臨時起意還是圖謀已久?

但富士康還是在去年推出了MIH模組化平臺。據悉該平臺可以提供三種不同的合作模式,包含整車代工、底盤技術和外端設計、平臺技術。同時與富士康達成合作關係的車企也越來越多,除了浙江吉利控股,還有電動汽車製造商菲斯克 (Fisker)、泰國國有企業集團PTT、全球第四大汽車製造商Stellantis NV等等。

雖然在推出電動平臺後,富士康沒有立即開啟汽車銷售計劃,但如今親自下場造車,未來很有可能我們將會見到不一樣的“Foxtron電動車”。只是不知道這一次,富士康能否撕掉已經深深烙印在身上的“蘋果代工廠”標籤。

富士康造車,臨時起意還是圖謀已久?

富士康為何要親自下場造車?

關於富士康為何要親自下場造車的原因,在網上已經引起了不少討論聲。有車評人表示,富士康跟之前樂視汽車、恆大汽車有點像,都是為了講故事。不過,富士康的壓力越來越大倒是事實。根據資料顯示,去年富士康的銷售額僅僅增長了0。3%,另外淨利潤自2017年以來也一直在縮減。

可以說,富士康早已碰觸了行業瓶頸,如何突破天花板,可以說是一個很大的難題。近幾年,蘋果對於富士康的依賴也在逐漸減弱。比如蘋果已經將訂單向立訊精密、歌爾股份等公司分散,後兩家公司市盈率分別為65倍和56倍,市值遠超工業富聯、鴻海集團。

富士康造車,臨時起意還是圖謀已久?

再加上勞動力成本也在逐年上漲,即使強如富士康,畢竟仍然還是處於基於勞動力的密集型產業,就算管理優勢再出色,始終無法逃脫大環境的趨勢。眾所周知,富士康一直以“低毛利率”著稱。有資料顯示,上半年富士康的合併毛利率為5。91%,而蘋果的毛利率多年來一直都在40%上下。二者之間的差距,不言而喻。

所說,富士康想要維持龐大的軀體並繼續保持成長,轉型勢在必得。這幾年,富士康也不是沒有嘗試過,比如“接盤”夏普、諾基亞,這些都是富士康比較熟悉的領域,只不過反響一般。所以,富士康才會謀求下一盤大棋。畢竟新能源汽車這條道路,前景好,體量也大,再加上富士康早已準備多年,時機已經成熟。

富士康造車,臨時起意還是圖謀已久?

風險與機遇並存,富士康真的準備好了嗎?

雖然富士康之前已經做了充足的準備,但是我們還是想問一句,富士康真的做好與新老巨頭同臺競爭的準備了嗎?富士康自身的優勢確實不少,比如說MIH平臺確實擁有不俗的優勢,模組化平臺能夠節省開發時間,這對亟需用產品證明自己的富士康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另外,作為蘋果欽點多年的代工廠,富士康還擁有比較出色的ECU製造和整合能力,以及供應鏈管理能力。這些優勢可讓富士康比一些造車新勢力更具競爭力。正因為有了這些優勢加持,富士康不僅敢於官宣造車,同時還在緊鑼密鼓部署市場滲透的策略。

富士康造車,臨時起意還是圖謀已久?

今年9月份,富士康與泰國石油和天然氣集團PTT簽署了一項合資協議,將在2023年建立面向東南亞市場的電動汽車製造工廠,初期規劃年產能為5萬輛,最終每年產量將增加到15萬輛。10月7日,富士康科技集團又釋出公告,宣佈將斥資約5000萬美元收購美國“造車新勢力”洛茲敦約4%的股份,並且還將會出資2。3億美元收購洛茲敦位於俄亥俄州的大型組裝製造基地。

不過,富士康也不是沒有自身短板。在硬體生產領域可以說罕有敵手的富士康,在智慧電動車必備要素軟體層面上是有所欠缺的,而這將會成為一顆定時炸彈。眾所周知,如今汽車越來越智慧,這跟軟體功能的完善與進步分離不開。而富士康本身在這些領域並不擅長,但好在只要有錢,人可以挖,東西可以買。

富士康造車,臨時起意還是圖謀已久?

所以,富士康先是找來了曾在蘋果公司核心軟體團隊工作的魏國章,其以CTO的身份加入MIH聯盟,主導MIH軟體平臺。今年,富士康又與Stellantis集團聯手成立了合資公司Mobile Drive,主要業務為開發數字駕駛艙和個性化連線服務。並且,鴻海科技集團數位轉型長龔培元也在前不久表示,2022年,鴻海集團將成為一個“軟體定義的鴻海”。

寫在最後

總的來說,富士康“密謀”造車已久,再加上“蘋果汽車”遲遲沒有音訊,再拖下去恐怕機遇會越來越少,競爭反而越來越激烈。況且,富士康自己有平臺,又拉來了有造車經驗的納智捷母公司,想必車應該是造得出來,但是銷量能有多少?這就不好說了。

富士康造車,臨時起意還是圖謀已久?

畢竟除了品牌影響力之外,富士康在軟體領域的空缺,不光是簡單的互動體驗。未來還有自動駕駛等服務,相比電子產品,汽車的自動駕駛要複雜得多。但富士康此前即使在電子領域也一直沒有實現軟體層面的突破,這次來到汽車領域,我們依然比較擔憂。

當然,最後的實際體驗效果,還是要等到真正造出來之後才能知曉。況且,如果實在自己做不來,我們倒覺得多找幾家擅長軟體研發的企業一起合作,可能會是一條更容易的道路,比如華為,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