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明成祖會將都城遷往北方?邊疆防禦羸弱,只能天子守國門

正常來說,古代王朝的都城會建立在經濟中心,以充足的物資供應應對城市的巨大消耗。不然,大量人口聚集的都城頻繁出現物資短缺的話,輕則人心浮動、重則天下動盪不安。

比如西漢及三國時代,都城不是在關中平原的長安,就是中原地區的洛陽。無他,當地經濟發達,可以承擔都城的供給。除此之外,也有另一層考慮,即,該地區可以供養一支強大的軍團,以橫掃天下的武力,確保皇帝的安穩統治。

不過,這個情況到了明朝時期卻並不是如此,雖然,明太祖朱元璋立國之時,將都城設定在了應天-地處江南經濟發達地區。但,到了朱棣登基之後,都城便被遷徙到了物資相對匱乏的北方,為何會如此呢?

原因在於,登基後的朱棣意識到北方的遊牧民族是明王朝最大的威脅,卻難以徹底蕩平,他們將會一直是王朝北方邊疆的心腹之患。為了應對北方的遊牧部落,在北方駐紮大量的軍團成為一個必然選項,在難以安心交給屬下統領的情況下,只能自己前往。

為何明成祖會將都城遷往北方?邊疆防禦羸弱,只能天子守國門

這也就有了明朝為後世稱道的“天子守國門”,其實,不是天子想過去,是不得不過去。不然,將一支戰力強大的軍團交由將領負責,難免不會出現安祿山之流,平白無故給王朝製造了一個巨大的麻煩。

其實,按照朱元璋晚年的構想,北方的邊疆防禦將由幾位親王戍守,即,燕王朱棣、寧王朱權、晉王朱棡等。在這一構想中,皇帝在都城坐鎮,邊塞諸王拱衛在王朝邊疆,應付來自外部的挑戰。

然而,這一構想隨著朱元璋的逝世而崩塌。

當他還在世時,諸王無一不積極履行自己的責任,支撐起了洪武末年的天下太平,只是,隨著建文帝的繼位,情況發生的變化。要知道,建文帝為朱元璋的孫輩,作為朱元璋親子的諸王,實在難以像對朱元璋那樣盡忠。

為何明成祖會將都城遷往北方?邊疆防禦羸弱,只能天子守國門

另外,皇權的至高無上,也讓建文帝難以安心,畢竟,守衛邊疆的諸王都手握重兵,任誰都無法安然入睡。在互相猜忌中,雙方的矛盾開始走向死結,最終,由燕王朱棣從北方發起靖難之役為開端,對明朝進行了一次重構。

幾年之後,隨著朱棣攻入都城,建文帝失去屬於自己的皇位。當朱棣在都城登基之時,不知道他有沒有回望北方,注意到本應牢固的邊疆防線,出現了巨大的漏洞-燕王南下之後,其駐紮地空虛無比,王朝門戶洞開。

若北方遊牧部落實力弱小的話,影響也不大,基本上派駐少量兵力守住幾個關隘即可。只是,當時的北方遊牧部落實力強大,雙方戰事不斷,僅靠少量計程車兵難以固守。

為何明成祖會將都城遷往北方?邊疆防禦羸弱,只能天子守國門

為此,明朝需要在北方重要關隘地區,駐紮一支或幾支軍團,以應對可能的進攻。其實,派駐多少士兵也無所謂,皇帝不會對此過於在意,但,誰來指揮這支軍隊成為了朱棣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在難以放心將這支軍隊交由他人統領的情況下,朱棣做出了遷都的決定-由皇帝親自統領這支大軍防守北方邊疆,既能消除猜疑之心,也能鞏固邊疆。也就有了後來的明朝遷都和後世的“天子守國門”。

感謝各位的關注支援,歡迎點贊、評論與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