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裡的曹操到底多厲害?

《三國志》裡的曹操到底多厲害?

曹操畫像

撰文:趙立波

題記:“曹操統一了北方,創立魏國。那時黃河流域是全國的中心地區。他改革了東漢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制,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這些難道不應該肯定?難道不是了不起?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這麼寫,劇裡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造成的冤案。”

(一) 曹操的童年在自卑之中成長,讓他多了一層自我保護色。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五十七歲的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頗為坦誠地說:“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說出了他步入社會之初缺乏的那麼一點自信。曹操的祖父曹騰是宦官,從“黃門從官”,又從“中常侍”躍升為“大長秋”,因“歷事四帝,未嘗有過”。《簡明哲學通論》

《三國志》裡的曹操到底多厲害?

“十常侍”

東漢時期宦官領養兒子的風氣非常盛興,他領養的兒子叫曹嵩,也就是曹操的父親,那麼曹嵩是曹騰從哪戶人家領養的呢?最後也未能考證出來,稱其“莫能審其生出本末”。《三國志》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曹操,被當時的名流層次所鄙視。袁忠“為沛相,嘗欲以法治太祖,沛國桓邵亦輕之。”《三國志魏書》,宗世林“甚薄其人,不與之交”,這在很大程度上給曹操心靈留下巨大的創傷,甚至到了後來曹操當上了司空縱覽朝政時,他對此依舊耿耿於懷問宗世林說:“可以交未?”我現在可以有資格和你做朋友了吧?孰料宗世林還是一點面子也不給他說“松柏之志猶存”。

《三國志》裡的曹操到底多厲害?

曹操影視形象

曹操出身雖然被人看不起,但優越的家庭條件讓他“任俠放蕩,不治產業,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可知出身不好外,又向著“二流子”“社會閒散人員”方向發展,以至於他的父親和叔父都不喜歡他。他的叔父對年少曹操行為和思想“既感到恐懼,又感到痛恨”《項羅著曹操》他的父親曹嵩並不喜歡這個兒子,甚至有對其放任自流的傾向。他的父祖們甚至意識到這種出身對曹操成長的損害,並不想太多人知道這個孩子的生活,“阿瞞”想必有所指,他的另一個小名叫“吉利”,這些有意或無意地都說明這個家族希望這個孩子能夠在低調中平安長大。從小曹操就非常勇猛,“幼而智勇,年十歲,常浴於憔水,有蛟逼之,自水奮擊,蛟乃潛退。”《三國志集解》

從個人到家庭與社會主流的相左,無形中會使曹操有低人一等的自卑感,這種自卑感後來就成了他擺脫被鄙夷向上奮發的動力。由於沒有儒家思想薰陶磨磨唧唧的過於“唐僧“,曹操養成了一種頗為現實、務實的人生態度,在快速中實現自我目的,甚至有些“不擇手段”“魏武出身貧賤,故反對世家大族之明教”。敏感多疑的性格與童年的成長有著重要關係。“就某種意義上來說,心靈中的東西沒有所謂舊的,也沒有真正會消失的東西。”《心理學》

(二)亂世求志,他人生只有兩個人是最大的對手

這是一個真正的亂世,東漢末年的太陽發出慘淡的光輝,如同山崩地裂的崩盤之勢已然難以挽回。曹操深刻地看出天下大亂的跡象,而他甚至自我期許能夠成為重整山河的一流人物。那麼曹操的創業第一桶金不是招兵買馬,而是在社會上創造名聲。《後漢書》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在他沒有發跡的時候,想要製造自我輿論,於是拿了很多錢財去找一個叫徐劭的人品評自己,因為那樣就會出現名人效應。這個徐劭也很鄙視曹操的出身,死活不肯評價他“操乃伺隙脅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操大悅而去。”有了這個“被肯定”的輿論標籤,成了曹操創業之初最重要的自信。雖然他的最初打算是“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

《三國志》裡的曹操到底多厲害?

黃巾起義

隨著形勢的發展,曹操的人生越來越通達。他二十歲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做事極其認真,不惜得罪權貴,因此被遷頓丘令。他二十九歲便參加皇甫嵩對潁川黃巾起義的鎮壓,三十四歲時,與袁紹一起成為西園八校尉之一,次年即起兵討伐董卓,可知他在二三十歲時便初露鱗甲。兗州是他的根據地,建安三年四十八歲的他大頗青州黃巾,受降卒三十萬,由此青州兵成了他的基本部隊。“殺降不詳,孟德不為也。”也正因此他大獲軍心,他的軍隊中,出身農民軍的比例相當高,由此也成了善於種地屯田的一支部隊。他主要作戰的物件是北方各地的割據勢力,先後打敗了陶謙、張邈、陳宮、呂布、最終打敗勢力強大的袁紹,並佔有翼、並、幽、青四州,在打敗了三郡烏丸後,這個男人終於將他的事業達到了最高巔峰。

《三國志》裡的曹操到底多厲害?

觀滄海

此後他迎來了“天下無所謂才,有能雄時者,無對手也。以言對手,則孟德、仲謀、諸葛而已。”《講堂錄》

(三)黯淡了刀光劍影,荒蕪了烽火邊城,歷史將如何評價曹操

1927年魯迅先生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文中說:“其實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對於曹操的評價,算是近代以來魯迅較為客觀的。

《三國志》裡的曹操到底多厲害?

三國鼎立

其實在最初,對曹操的評價是非常好的。“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練,鞭笞宇內……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中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三國志魏書》

學習貫穿了曹操的一生,“博覽群書,特好兵法,抄集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孫武》十三篇,皆傳於世。

在那個散亂的時代,曹操挽住全面崩壞的繩索,“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作為詩人,他的“文章詩詞,極為本色,直抒胸臆,豁達通脫。”、“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是真男子,大本事。”作為軍事家,他將冷兵器時期的所有戰爭規模和形勢以及戰果發揮到了極致,在冰冷的刀光劍影之間塑造經典,在山河之中,留下一片深沉的絕響。

作為政治家,他“知人善任,難炫以偽。識拔奇才,不拘微賤;隨能任使,皆或其用。”《資治通鑑》由此他的以周公的風度吐納四方人才,才成就了郭嘉、荀彧等一類人才。

橫槊賦詩

作為父親,他經常苦口婆心“吾在軍中,持法是也。至於孝忿怒,大過失,不當效也。”在其彌留之際,他對兒女們戀戀不捨,“持姬女而指季豹,以示四子曰:‘以累汝’。這個情感豐富的大男人也幾度英雄氣短,兒女情長起來。

與那些生前享受,死後也要享受的帝王不同,曹操非常有自知之明,在六十六歲那年,他立曹丕為太子後,自己親自安排後世,達觀地迎接著屬於他的時代謝幕。在去世前夕,他還寫了《題識送終衣奩》,表達了他簡葬的意願“有不諱,隨時以斂。金珥珠玉銅鐵之物,一不得送。”生命的最後他還給自己留有自知之明,臨死前也不忘給自己卞夫人一個名分。生前的曹操就是“雅性節儉,不好華麗,後宮衣不錦繡,侍御履不二彩,帷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蓐取溫,無有緣飾。”對此,曹操自己也曾說:“不好鮮飾嚴具,用新皮葦笥,以黃葦緣中。遇亂世無葦笥,乃更作方竹嚴具,以帛衣粗布作裡,此孤平常所用者也。”《內誡令》

魯迅說:“陶潛正因為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這句話同樣也使用對曹操,當歷史如煙,散去了鉛華,留下了深沉嘆息後,我們從人性角度來講曹操既不偉大,也不齷齪,在那個適者生存的年代,是互相的選擇。按理說,對曹操的歪曲不應太過,至少應該如同《三國志》一般的中肯,無奈只因《三國演義》由於明代時期發行量巨大,將歷史真實的曹操演繹成一個“大白臉”式的“壞人”,這不能不令人感到遺憾。